[Master講堂]「MASTER探索.開啟智慧之窗」系列講座:葉素玲特聘教授演講紀實
圖書館Master講堂「MASTER探索.開啟智慧之窗」系列講座,2025年5月8日邀請心理系葉素玲特聘教授以「AI時代下的人類獨特性:從心智、意識、到幸福」為題進行分享。在老師柔和穩定的聲線中,我們一同共赴一場自我覺察的知識饗宴。當天下午亦是溫暖的心靈之旅,在AI時代的資訊洪流中,所有聽眾一起靜下心來,重新拿回專注力。
科技改變了人與內在、外在的關係
AI浪潮已然席捲全球,我們從凡事問父母、問老師,到查詢Google大神,乃至於今日的ChatGPT。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看似比以往更密切,但我們卻「在一起孤獨」—大家看似親密,實則孤獨。年輕一輩的數位原生世代,焦慮、憂鬱的比例上升,與社群媒體有一定的關聯。在網路的世界裡,我們其實都缺乏保護,每個人應當有保護自己與保護他人的意識。
許多人都有與AI機器人聊天的經驗,當AI傾向諂媚,一昧順從我們,而我們卻在現實生活中受挫、被拒絕時,該如何自處呢?人的時間、經歷都有限,不管是快樂、悲傷、挫敗、成功,我們都需要透過人與人的實際接觸來學習。如果沒有實際的接觸,僅僅是跟機器人聊天,會少了很多與人應對的練習機會。當AI都順著我們,我們自然無法從現實生活中的逆境學習。有意識的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現在,打字傳訊息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相較於講電話要先寒暄幾分鐘才能進入主題,傳訊息可節省時間。現在每個人都自覺時間寶貴(因為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其實很浪費時間的事情上),沒有耐心,而這個「沒有耐心」,其實也是受到網路短影音的影響。當兩人在面對面時,只要把手機放在桌上,即使沒有使用,也會影響到溝通的品質,因為只要看到手機,都會讓我們分心去想等一下要不要確認訊息。任何事情看似有一支手機就可以了,於是現在的我們被形塑了、被改變了。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覺察到:我們已經被形塑成什麼?以及我們不想被形塑成什麼。
資訊過載的時代,注意力稀缺
當今已是「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 的時代,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買」回來,pay attention!老師以自己的經驗為例,為了不想被廣告干擾,所以購買了YouTube的無廣告版本,買回自己的時間。我們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每個人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人生,就該更珍惜時間。如果把500元丟進水溝,常理上一定會覺得可惜,但晚上滑2小時手機卻不覺得可惜。我們捨不得把錢丟掉,但卻沒有意識到流失的時間也是很珍貴的、被失去的。
一心多用已成為生活中的常態,我們甚至還會引以為傲。在多工的情形下,必定會有switch cost—作業之間的轉換(例如從聽演講轉換到回訊息)一定會流失時間。心理學實驗已證明,即使經過訓練,switch cost必然存在,不會消失。如果有較多的一心多用,容易心神耗盡,意志力也會被消磨,這正是分心導致的不快樂。
AI與心理學的交織
1913年J.B. Watson創立行為主義心理學;1948年Edward Tolman提出「認知地圖」的概念;1950年Alan Turing進行圖靈測試 (Turing test),隨著時間的推展,微處理器、個人電腦、Deep Blue、AlphaGo相繼問世,一直到近年的機器學習、ChatGPT等,AI與心理學的發展互為交織。AI的演進,從圖靈測試 (Turing test) 開始一直到近期的大型語言模型,GPT-4 通過了Sally-Anne test、LLAMA、GPT4.5通過了圖靈測試(Turing test),一連串的通過讓人對未來有無法想像之感。經由圖靈測試(Turing test)來決定,其實帶有行為主義的痕跡—只看外顯行為,不看實際上是否真能思考。人類的未來是否是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結合呢?人類大腦的低耗能 + AI的高運算能力是可能的選項。在AI無所不能的表象下—AI看似有自我意識,可了解他人的心智,不禁令我們思考,人類還剩下什麼呢?常見的選項有創造力、情緒、連結、與愛。AI終究有它無法逼近的最後疆界—AI 或將達到取用意識、記憶自我,但AI 無法達到現象意識、經驗自我。
掌控意識、進入心流
老師以Michael Jorden 與Kobe Bryant為例,在運動界要奪冠的話,不只看技能,還要有很穩定的心理狀態,因此運動心理是很重要的面向。Kobe Bryant在退休戰中,他的神準投球應是藉由其處在正念、心流的狀態中而達成。Michael Jorden也曾說,他在球場上進入禪定的狀態,可以看得清楚對方的戰略是什麼、看得清楚別人是怎麼移動的。老師再以《射藝中的禪》一書為例,此書作者為德國哲學教授Eugen Herrigel,他在1920年代遠赴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教授哲學,同時花費6年時間學習日本弓道,此書紀錄了他曲折的學習經驗。射箭的時候,重點不在於那把箭能不能射中目標,而是能不能進入禪定的狀態,能不能與那把箭成為一體。
我們已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永遠追不完所有的訊息。如果能花一點時間,拿回注意力,讓你自己進入專注、心流、內在平靜的狀態,這是人非常獨特的地方。所謂正念的訓練,就是要訓練注意力及專注,這是現代人需要訓練的心靈肌肉。我們身體的肌肉需要訓練才能強健起來,同樣地,專注力也是需要被訓練的。
現代人愈來愈仰賴外在的刺激,一直滑到沒有新訊息了,還是想繼續滑手機。與其去追求資訊,我們應該要讓自己能夠安定、能夠獨處,更重要的是,與人溝通時要有正念的特質或狀態,真誠地用心聆聽。人的獨特性是現象意識與經驗自我,我們需要多去鍛鍊那方面的心靈肌肉,因為那是AI無法取代的。
結語
當老師提到《射藝中的禪》一書,筆者內心感覺看過相同內容的書,但書名不同。身為圖書館館員,一定要細究一番,才發現原來自己看過的是此書的新版中譯本《箭藝與禪心》。茲將館藏中的各版本列出,供讀者參考:
- 新版中譯本:箭藝與禪心
- 舊版中譯本:射藝中的禪
- 英譯本: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 法譯本:Le Zen dans l’art chevaleresque du tir à l’arc
在演講結束後,再次重讀《箭藝與禪心》,有不同於以往的體悟。因為好奇心使然,也借閱了舊版中譯本《射藝中的禪》,新舊版的翻譯各有韻味,值得細細品味。該如何進入人箭合一的境界?應當就是老師所說的正念、心流,是「當下真心」的狀態,心無雜念才能有放鬆與穩定,才能真正忘我地活在當下。
然而我們終究活在資訊過載的AI時代,很容易感受分心帶來的不快樂。如老師提醒的,當我們花一點時間,有意識地自我覺察,拿回自己的注意力,訓練自己的心靈肌肉,在有限的人生中增加自己的體驗,認識自己,並創造自己的獨特性,就是當下的幸福。
觀看演講錄影
參考資料:
Eugen Herrigel(2021)。箭藝與禪心〔魯宓譯,初版〕。心靈工坊。(英譯本出版年:1971)
Eugen Herrigel(1999)。射藝中的禪〔顧法嚴譯,初版〕。慧炬。(英譯本出版年:1971)
本文感謝葉素玲特聘教授審核修訂。
作者:Tingpei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