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識交會的火花」 ─ 海洋所陳勁吾老師專訪紀錄

夏日早晨前往醉月湖畔的海洋研究所,甫踏進館舍就被五花八門的地圖環繞,拜訪陳勁吾老師的研究室,映入眼簾的也是各種地圖、地球儀、地震觀測器材,以及印有地球景觀的月曆和紀念品,果然是位熱愛地球的學者。本次圖書館企劃「與知識交會的火花──教師專訪活動」訪談熱愛閱讀的陳勁吾老師,了解他在大自然與圖書館之間鑽研學問所激盪的火花。


– 左: 陳勁吾老師與地球儀、剛借的新書合影/右:陳勁吾老師研究室的大幅地圖 –


圖書館是充滿歷史感又療癒身心的好地方
1998年,陳勁吾老師就讀海洋所時天天造訪甫落成的總圖書館,他說:「海洋所大家都有研究室,比較少人會去圖書館。但我覺得可以逃避研究壓力,圖書館比較舒服,滿有療癒的效果。那時代很多老舊期刊需要影印,每次去都會待很久,在圖書館可以看很多本科以外的東西,所以很喜歡這種圖書館的感覺。

前幾年總圖書館一樓增設「樂牙彎」空間,陳老師覺得坐在沙發聽音樂、看雜誌、欣賞大面玻璃窗外的風景非常舒服。最近陳老師也常到數學系圖書館看書,因為鄰近海洋所,能短暫避開研究室的行政業務,好好休息放鬆。陳老師覺得即使在圖書館電腦用電子期刊,與在研究室下載文章的感覺不一樣: 因為圖書館提供一個不一樣的空間,我進來就是專心跟書相處、跟知識在一起,我覺得這滿健康的!也許大部分人覺得不需要,但我需要一段時間跑去圖書館坐一下、瀏覽一下書庫、找一本網路上找不到的期刊。


– 左:兩層樓設計的數學系圖書室/右:數學系圖書室一隅 –

去年造訪日本東京大學圖書館的經驗令陳老師印象深刻,他想找一篇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在1950年發表的文章,但台灣沒有圖書館收藏,且在Google也查不到數位化的全文,於是他親自到東京大學圖書館去尋找這本期刊。能在與臺大環境相似且充滿歷史感的東京大學裡接觸地震領域開山始祖之著作,讀到一篇外面找不到的期刊文章,真是一件很有意義也很酷的事情!陳老師說:「雖然我們現在習慣電子期刊,覺得不方便,但跑到圖書館找到這種東西,那種歷史感是電子期刊沒有的,對我而言,圖書館重要的是保有那種感覺!

雙手翻閱經典教科書的整體感
從事教學研究時,陳老師經常使用電子期刊,雖然電子期刊和電子書的方便性無可取代,但缺乏整體感,不像紙本書可以前後翻閱、交叉對照。陳老師說:「我很鼓勵學生去圖書館找學科領域經典的教科書,有本書拿在手上,那感覺不太一樣,是一種整體感。如果真的要對某一個主題有從頭到尾的理解,有一本書在手邊還是很好的!

對研究生而言,文獻回顧非常重要,追溯文獻是基本功,雖然現在很容易從電子期刊整理,但難免會漏掉一些沒有電子化的資料,所以希望學生能到圖書館找書和舊期刊,他認為:「這部分圖書館還是有價值,圖書館從過去開始蒐集很完整且連續的期刊,很容易從這裡找到遺珠,但大部分學生不會這麼做。」尤其陳老師對科學發展史脈絡相當感興趣,認為這是電子期刊和Google永遠無法取代圖書館和紙本書刊的地方。

嚮往美國學生的主動學習風氣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博士時,美國學生主動學習的風氣讓陳老師難以忘懷。MIT學生自主發起Seminar,規定老師不能參加。學生在Seminar發表、討論各自的研究議題,不僅了解其他同學的研究領域、訓練英文口頭報告與發表意見的能力,也凝聚學生的向心力、激盪不同的想法。陳老師回憶道:「我報告過很多次,美國同學說我講得很好,給我一些客觀的建議,讓我建立自信心,我覺得很開心!對於外國學生來講,雖然有很多美國人,國際學生也很多,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講英文,不會覺得自己英文很爛。」陳老師覺得臺灣學生較沒有這種自發學習的精神,MIT的Seminar與他指導學生的group meeting不一樣,臺灣學生常因為與論文無關,所以沒興趣聽其他同學的研究。

陳勁吾老師常在MIT的圖書館安靜讀書到晚上12點,也常利用討論小間。MIT Hayden Library 的討論小間位於1樓入口附近,採獨立進出管制且24小時開放,這空間既獨立又與書庫相連,學生進到討論小間不會感到脫離圖書館,反而能順便看書。

※右:MIT Hayden Library的討論小間(圖片來源

 

對於臺大圖書館未來的想像
陳老師覺得臺大圖書館的服務可與美國圖書館並駕齊驅,對他而言,圖書館的空間更為重要。圖書館應與外界明顯區隔,是維持相對寧靜、令人沉澱心情的地方,焦點應放在與書相關的活動。希望有更多開放式、無隔間的lounge,類似目前總圖書館3樓、4樓中廳的桌椅配置,像書店一樣有舒適沙發可以翻書的閱讀角落。陳老師期待未來臺大圖書館增設24小時討論室,並參考MIT Hayden Library的設計,像目前總圖書館研究小間一樣設置在書庫附近,而不是獨立區域。討論室除能吸引更多大學生去討論報告,學生經過書架能順便逛逛、借書,也增加圖書館館藏與服務的利用率。

地球科學科普圖書與影片推薦
陳老師喜歡在圖書館4樓多媒體服務中心借視聽資料,他開玩笑說:「去那邊有點危險,因為有太多影片想看了!有次去找上課的影片,但看到很多影片就出不來。」對非地球科學領域的學生而言,陳老師認為科普影片是最好入手、寓教於樂的資源,他會在通識「海洋科學概論」課堂上播放BBC的《Planet Earth 地球脈動》影片。他也推薦2014年福斯電視的《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 宇宙大探索》13集影片,他非常期待中文版影片在臺灣上市,因為影片中有很多特效且敘事方法生動有趣,適合大眾觀賞。


圖片來源1圖片來源2

不過,陳老師表示臺灣的科普書多半是翻譯本,翻譯成中文後與原文有落差,確實不好懂,所以一般人讀科普書時別氣餒,他最近讀資工領域的中文翻譯書,也覺得非常有挑戰。陳老師很佩服孫維新老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兼台大物理系教授)可以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科普書並向大眾演講,非常有吸引力。另外,陳老師推薦海洋所資深教授群合寫、戴昌鳳老師主編的《台灣區域海洋學》,此書適合海洋科學高年級學生閱讀。戴昌鳳老師也有很多著作、圖鑑適合普羅大眾閱讀,例如《台灣珊瑚圖鑑》等書。

也談海洋所圖書室
本次專訪陳勁吾老師提到海洋所圖書室收藏很多特色期刊,當讀者踏入圖書室空間,左邊有一整面當期期刊展示架,右邊的書庫區陳列非常多的過期期刊、書籍,架上還有一些海洋領域獨有的裝飾品。海洋所圖書室自1971年設立,位於海洋所1樓,服務對象主要為海洋、地質及地球科學之教授、學者、研究生。目前典藏250餘種期刊、7,800餘冊期刊、1,256冊畢業論文,館藏領域主要為海洋科學、地球科學與數學,為目前國內海洋專書收藏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單位。


 

結語
最後,非常感謝陳勁吾老師熱情的分享,從訪談過程中深深體認到陳老師真的是一位熱愛地球、喜愛閱讀、鍾愛圖書館的學者。也非常感謝館員王若蕙小姐介紹海洋所圖書室,歡迎各方海洋科學研究者造訪、探尋豐富的館藏資源。

 

by Chih-Lo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