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選介]食土,看覓!──《土療讓你更健康》讀後有感

食土,看覓!(註➊)──《土療讓你更健康》(註➋) 讀後有感

爬滿書桌靠牆角落、相框、布袋戲尪仔,看似不起眼、猥瑣甚而令人反感的塵埃,卻也不屑、反諷地提醒筆者──有限的歲月、寶貴的青春乃至脆弱的生命正在流逝中…..

時序拉回到1960年代中期略晚,甫入小學的筆者經常會奉阮阿爸或阿母之命跑腿至50公尺外的柑仔店(註➌)採買招待客戶用的香煙或甘蔗汁。某日午后,正在等候柑仔店頭家娘榨甘蔗汁時,目睹她家那尚未學會走路的小女兒,獨自坐在竹製育兒車裡玩耍,她玩著玩著竟然抓起自己拉在身旁的糞便順手就塞入嘴巴裡!(註➍)著實令人吃驚的一幕(畫面),事隔近半個世紀了,猶歷歷在目。

最近,筆者在閱讀《土療讓你更健康》(Eat Dirt)一新書,這是一本頗為詳盡介紹近年來醫界對於腸道微生物之研究並提供相當完整的醫療建議的好書,旨在呼籲美國社會正視「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註➎)極可能是目前肆虐人類諸多疑難雜症的重要成因(根源),驥能導正民眾對維持人體免疫力與自體療癒力的偏差觀念和作為(例如臺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在該書〈審訂序〉的開場白:「過去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細菌是造成人類生病的罪魁禍首,務必除盡而後快。但是也有專家注意到孩童時期若成長環境太過乾淨,反而容易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風險」)而重拾健康。

該書作者喬許.雅克斯醫師(Dr. Josh Axe)主張「腸道不僅是食物處理中心,更是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在他「行醫過程當中注意到不少自體免疫、過敏及腸胃病患者在發病之前幾乎都有『腸漏症』的現象,因此提倡土療讓你更健康。其真義和著眼點即在透過飲食、運動、舒壓、補充營養品和益生菌等方式,讓已經失衡的腸內菌相再度回歸正常,從而產生不藥而癒的效果。」誠如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Ἱπποκράτης, c.460 – c.370 BC)所言:「所有的疾病都起自腸道」,足見重建人體腸道之健康菌相的重要。

有鑑於「『土療』的概念,來自有機土壤中含有利健康的土基微生物(益菌)及微量營養素。如能反覆接觸大地,即可獲得這些有益腸道菌均衡(註➏)、多様性的因素,有利身心健康」。雅克斯醫師甚至直言:「治癒『腸漏症』的解決方法就是,回歸大地,過著不要太乾淨的『土療』生活。」換言之,「讓身體髒一點,運用大地的力量,重返健康」。身心健康始於腸道,只要能在日常生活裡落實土療療程五個步驟:1.移除害蟲(Remove) 2.補種益菌(Reseed) 3.回復強健(Restore) 4.紓解壓力(Release) 5.封閉腸漏(Reseal)(註➐),就能逐步回歸大地,與自然界談和,則療癒身心靈不是夢。筆者讀後心有戚戚焉,特樂於推薦跟眾人分享。

話說位於嘉義市「番仔溝」這間柑仔店頭家娘はる姨的小女兒,筆者自1979年離鄉北上唸大學之後,就無緣再謀面了。不過,筆者相信,只要沒有遭逢意外,50出頭歲的她現在應該還是相當健康甚且生龍活虎。

 

【註腳】

➊「食土,看覓!」(唸做ciah8 thoo2,khuann3 mai7!)意即「吃土,試看看(可不可行)」。

➋喬許‧雅克斯(Dr. Josh Axe),《土療讓你更健康》(Eat Dirt),謝孟宗譯,臺北:三采文化出版公司,2017年。可參閱網址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110758001,至於該書原版相關資訊Josh Axe, Eat Dirt: Why Leaky Gut May Be the Root Cause of Your Health Problems and 5 Surprising Steps to Cure It. New York: Harper Wave, 2016. 則可參閱網址https://www.amazon.com/Eat-Dirt-Health-Problems-Surprising/dp/0062433644/ref=sr_1_1?ie=UTF8&qid=1489119041&sr=8-1&keywords=eat+dirt

➌在老臺灣人的世界裡,耳熟能詳的「柑仔店」(kam2-a2-tiam3 / kám-á-tiàm)一詞,意指昔日臺灣境內零售日用雜貨的小店鋪,即舊式的雜貨店(ざっかや)。

➍據悉,很多動物都會食用自己的糞便,最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兔子(按:因為牠們胃中的細菌數目有限,所以要設法回收糞便中隨著食物一起被排出的細菌乃至於維他命、礦物質、酵素等)。至於人類,《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曾經在 2013 年刊登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研究指出糞便移植的功效,將健康者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大腸,可有效治療患有腸道疾病「困難腸梭菌」反覆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即「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的患者。其實,「糞便細菌移植術」(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即「排泄物微生物相移植」)這個醫學療法早在1958年就有醫生嘗試,近幾年愈來愈多的醫生在嚴謹的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糞便移植對困難腸梭菌症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可參閱網址http://pansci.asia/archives/99476

➎當腸道健康,就像完好緊密的漁網,不會讓太多東西穿透過去,只會允許微量的水與營養素進入血液。一旦腸道內細菌的數量和種類多樣性有了變化,除了胃腸以外,各式各樣的疾病,包括自體免疫(如氣喘、發炎性腸病)、心血管(如動脈硬化)、新陳代謝(如肥胖、糖尿病)、呼吸道、肝臟和神經及精神系統,甚至是惡性腫瘤,都會接踵而來。而造成如此眾多疾病的共同理論基礎則是腸內的細菌,特別是益菌與壞菌的比例失衡後所引起「腸上皮細胞通透性增加」(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即《土療讓你更健康》一書中所謂的「腸道通透性增加」,俗稱「腸漏症」),讓毒素和壞菌容易穿透,導致腸道及全身性的慢性發炎所致。

➏人體腸道有百兆以上的細菌,種類千百種。70%的免疫細胞在腸道,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與宿主人類共生互利,經由菌–腸–腦軸的調控機制,與消化、代謝、內分泌、免疫、神經傳導、腸蠕動、情緒壓力、飲食行為等種種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腸道菌群依其對人體的影響,分為益菌,害菌及中性菌。益菌約佔10〜20%,其發酵作用對人有利。害菌約占20%,其腐敗作用對人有害。中性菌佔60〜70%,也稱「伺機菌」,可變好變壞。重要的是要維持各菌種的多樣性及生態平衡,生態失衡時,如益菌少、害菌多,中性菌變成伺機致病菌時,導致種種疾病。維持益菌及中性菌85%,害菌15%的比率,最為理想。參閱陳邦基,〈土療補菌,保腸有勁!〉,載於喬許.雅克斯,前揭書,頁11。

➐喬許.雅克斯,前揭書,頁259-280。

 

by 葉彦邦、邱芳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