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識交會的火花」-生化科技系陳彥榮老師專訪

5-3-0今年8月圖書館3樓與館員有約的小空間甫開張,很榮幸邀請生技系陳彥榮老師與我們聊聊對於圖書館的看法與建議。先前與老師聯絡時,老師特別選在圖書館接受我們訪談,即可看出老師對於圖書館的喜愛。

逛圖書館就像逛書店

訪談一開始,老師提到在臺大的求學階段,曾經就系所更名一事,特別跑去市立圖書館查找以前的舊報紙,查詢歷年系上的錄取成績,更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使用微縮片,算是記憶中較特別的圖書館使用經驗。其後老師在東京大學就讀博士期間,對於東京大學各學院圖書館開放式的管理,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師回憶著說:

「在東京大學念書時,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圖書室,規模都蠻大的,大部分都放期刊,圖書室是24小時開放,可以自行刷卡進出與自助借書,平常晚上9點10點做完實驗後,有些人就會跑到閱覽室翻期刊,泡到1、2點才回家。」

如今回到學校任教,不論是學生時期或是現在回到母校任教,老師對於圖書館一直都相當的懷念與喜愛,即便現在擔任教職,老師還是會經常到圖書館走走、逛逛,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空。

「大學時經常跑到舊總圖2樓閱覽區念書,燈光好、氣氛佳,班上同學都會一起去那邊看書,現在B1自修室算是模擬當時的風光,閱覽區沒有大燈都是桌燈,非常有氣氛。」

「我自己一個人有時候還蠻常逛圖書館,偶爾覺得心情不好或很煩的時候就會來圖書館逛一逛,有時候你走一走忽然看到甚麼書,隨便拿出來翻一翻,或只是經過書架,快速地看過去,然後就會刺激自己有一些比較奇怪的想法產生,有些點子就是從這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

 PubMed–生醫領域重要研究工具
有別於平時隨意逛逛圖書館找尋靈感,對於研究方面的資料蒐集,老師最常使用的資源還是電子期刊。換言之,對老師和研究者而言,全文的電子期刊比單純的索引摘要資料庫更有效益。 

「在研究上,我們大部分會利用電子期刊,當然圖書館有一些資料庫可以查詢,但是對生命科學領域的人來講,我很少利用資料庫,大部分都是利用NCBI、PubMed再連到圖書館有購買的電子期刊。」

不論是利用 PubMed 查找相關文獻,或是閱讀電子期刊,老師都建議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執著於「求準」,不要總是想要一次就查到最相關的那篇文章。以查找PubMed 資料庫為例,老師說:

「太侷限使用MESH標題表,也許可以讓你快速找到你要的,但可能會錯失掉一些其他對你有幫助的文章或資訊,所以我大部分就是用幾個關鍵字去查以後,再去瀏覽,在瀏覽的過程當中,反而還會找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除了PubMed,老師也會透過Google Scholar來查找資料,對老師而言,查找資料透過PubMed、Google Scholar等管道已很足夠,但老師也強調查找資料取得全文的過程,仍是有賴於圖書館訂購的電子期刊作為後盾。老師接著陳述自己找資料的流程,以及查找Google Scholar 和PubMed 的區別:

「想知道某件事情的時候,我會先用PubMed,若找不到會再去Google Scholar搜,但Google Scholar有時候會檢索出一些不相關的雜訊。」「我覺得現在Google或是PubMed這種搜尋方式,其實是比較片段、片面的,變成你要有能力評估你搜尋到的資料是否是你要的範圍或是正確的。」

此外,老師也點出了利用關鍵字檢索模式的盲點,然而這樣的檢索模式,老師認為對於部分同學而言是有門檻的,所以老師強調:

「不論是查找文獻或是DNA序列等,還是需要有人從旁協助引導他們。」

廣泛閱讀讓你視野更開闊
在期刊的閱讀上,老師也會要求實驗室的研究生,每人要負責追蹤1至2本期刊,在每次的meeting上報告近期該期刊上所刊載的新訊與研究,老師認為:

「這樣的好處是,不會讓自己的研究越來越窄,算是強迫同學去看一下別人在做些甚麼,我們實驗室還會辦journal club,它會有主題性,有點像讀書會,安排一篇review,再搭配一些原始的論文,讓學生上台去報告,強迫同學多閱讀。」

老師也鼓勵同學多閱讀《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Science》、《Nature》等期刊,特別是News、Comment等專欄,相對較為軟性、容易閱讀,也有助於擴展同學們的研究視野。
5-3-1 

5-3-2

另外,對於懂日文的同學,老師特別推薦《実験医学》此一刊物,可惜的是,本館目前並未收藏此館藏,對於此期刊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至《実験医学》網站瀏覽。老師熱切地與我們分享此份刊物的特色:

「它的內容沒有那麼硬,會刊載一些做實驗的小技巧,除了科學性的文章在裡面之外,它還會介紹其他跟這研究領域息息相關的資訊,例如資料庫介紹,算是一種雜誌,比較專業一點,跟你生活有關的雜誌,很實用的期刊。」

 

數位學習讓學習不受限
身為圖書館的愛用者,老師也對圖書館的服務與空間規劃提出許多建議,對於圖書館舉辦的利用講習,老師建議圖書館在課程安排上可以多找一些博士生來分享他們如何查找資料、以及如何利用查得的資料與研究做連結,藉由博士生同學的實際分享,讓圖書館的利用講習更貼近同學們的需求。從平時對學生的觀察,老師認為多數同學通常是有需要的時候才會來聽利用講習,考量同學們的作息或有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老師客觀地提出他的看法:

「利用數位學習的方式,可能會更有效果。」「課程設計要依據使用者的需要,他們有需要才會想要來聽課,平常辦的活動很好,但是能夠錄製影片起來可以幫助更多的同學。」

設置主題館,賦予使用者來圖書館的目的
為了本次的訪談,老師還特別詢問了實驗室的同學,為什麼不常去圖書館,得到的回覆是:「很多期刊網路下載就好了,熱門的書都被借走,預約也要排很久,所以就不會想來。」看來如何滿足同學們在休閒方面的需求,是圖書館需要再加強的地方。對於圖書館的空間,老師建議除了原有的B1教師指定參考書專區外,針對各學科領域的書籍,可以有更活用的典藏方式,將相關領域的資源一起做整合,類似具有主題性的館藏主題館,老師進一步解釋:

「比方說我想要自修念經濟,除了上網去看線上課程,針對教材部分,可以透過圖書館或請老師一起建構一個core,經濟學的書可以從入門開始,有進階,並有評量的教材,甚至一些給入門者的簡介書籍,這些館藏可以集中在一個區塊,相較於目前B1的教師指定參考書,現在的作法只是把書擺在那裡,沒有使用方法,建議可以建構各主題領域的核心館藏,這些資源可以來自圖書館或網路資源,類似主題館的概念,裡面的資料都是經過整理、有指引性的。」
「具有主題的自主學習館,例如英語學習主題館,統計科學主題館,財經管理主題館等。重點在於,很多大學部學生可能還在探索自己的生涯發展,主題館的經營,也許可以提供他們認識一些領域的好方法。」

老師在訪談中也不斷強調,若要吸引同學來圖書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同學在圖書館有事情做,而不是讓同學借了書就走。此外,老師也建議「可以規畫給同學的討論空間、簡報室,好處是學生來圖書館是有目的的。」可見,如何賦予同學來圖書館的“目的”,值得圖書館在未來服務與空間規劃上多方思量。

訪談過程中,可以感受老師對於圖書館的支持與期許,能有機會從老師的觀點來了解使用者對於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的看法,對於身在圖書館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非常感謝陳老師撥冗接受圖書館的訪談,經由每次的教師訪談,都帶給在圖書館工作的我們很多的省思,也為圖書館的未來帶出更多的可能性。

※陳彥榮老師實驗室的領域是「幹細胞與癌症生物學」,推薦之期刊清單如下 (依字母順序排列):
5-3-3
CellCancer CellCancer ResearchCell Stem Cell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dicin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ScienceStem CellThe EMBO journal

by 陳巧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