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簡介]在圖書館發現臺灣百萬年前的野生鱷魚:豐玉姬鱷

Crocodile skeleton.jpg
By Pavel Bochkov from Moscow, Russia – spiderdile
Uploaded by FunkMonk, CC BY-SA 2.0, Link

(圖片來源)

書中不是只有顏如玉或是黃金屋,當我們走進校園內的圖書館翻閱群書時,我們也可以發現距離我們不遠的數十萬、百萬年前的時光裡找到曾經在臺灣所生存過的野生鱷魚的證據!

或許不少人會開始困惑:恩,除了在動物園之外,臺灣真的有生存在野外的鱷魚?

簡短的回答會是:是的,而且在臺灣不只有野生的鱷魚,就目前的了解,還可能多達至少四種以上不同物種的鱷魚曾經生存在臺灣!

雖然在目前的臺灣,想要親眼看見活生生的鱷魚還是只能到動物園去(像是在木柵動物園的馬來長吻鱷:學名為 Tomistoma schlegelii),但是這些在動物園的鱷魚都是人們大費周章地千里迢迢將他們帶離原本生活的棲地,然後來到臺灣的動物園(或甚至是私人養殖)讓大家觀賞。

不過,來到我們圖書館二樓密集書庫的129排書櫃前,我們可以找到出版於1936年的《地質學雜誌》,而在這第43卷513號的432頁,大概一張A4半頁篇幅多一點的文獻紀錄裡,就記載了首次在臺灣所發現的鱷魚化石!

原文是用日文所寫成的研究文章,不過總共12行文字的全文中(含標題及作者名的話,共有14行)大部分都是由漢字所組成,所以即使不懂日文的話,還是能夠掌握德永重康(Tokunaga Shigeyasui)所想呈現的發現。

從標題來看,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這是一篇關於在日本發現鱷魚化石的論文,而文章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的說了這是一件在臺灣臺南所發現的標本 – 當時的臺灣還是日本的一部分,所以即使標題說了是日本發現的鱷魚化石,但是其實是在臺灣也就不會太奇怪了。

年代久遠,再加上當時也沒有詳細的紀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發現這件化石的確切地點。因為不清楚確切發現的地層,我們也無法進一步的斷定這件鱷魚化石所生存的年代,不過廣義的從左鎮菜寮地區的地層年代來看,這隻鱷魚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幾十萬年到一百多萬年前的臺南。

另外,德永重康並沒有在文章內指出這件鱷魚存放的地點,也讓後續深入的研究難以進行,更甚於此,這化石也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 – 在無情並砲聲轟隆的彈雨叢林中被炸毀。

幸運的是,伊藤愛(Ito Ai)等人從大約2012年底開始整理在日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的一些古生物標本時,在2013年中的時候發現了一些箱子裡有鱷魚化石的標本,而且箱子上面還寫著是臺灣的鱷魚!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那這件鱷魚化石的出處到底是哪裡,或是有沒有相關的文獻紀錄?

經過了文獻搜尋,雖然德永重康1936年發表的文章沒有附化石標本的圖片,但是在早稻田大學裡蒐藏庫的這一件標本和當時德永用日文所描述的形態很相似 – 很有可能就是被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被摧毀的那件鱷魚化石標本!

伊藤愛等人也因此開始研究這件在1936年就已經被德永初步發表的臺灣鱷魚化石,而其研究成果相當的有趣,認為這件標本應該是隸屬於一種先前只有在日本大阪發現,所以在臺灣完全沒有紀錄的鱷魚類群:豐玉姬鱷類群(為一個鱷魚化石的屬名: Toyotamaphimeia)。

「豐玉姬(Toyotamahime,所以翻成豐玉姬鱷)」這名稱是來自於日本神話故事裡化身為鱷魚的一個女神!(眼尖的人大概馬上就會注意到兩個的拼法有點不太一樣,除了轉換成拉丁學名後加上了ia,h的前面也多了個p,不過這樣的學名拼法是沒錯的)。

De juwelen fontein-Rijksmuseum RP-P-1958-374
(圖片來源)

生存於大阪更新世時期的豐玉姬鱷是屬於「待兼豐玉姬鱷(Toyotamaphimeia machikanensis)」,是豐玉姬鱷屬唯一被命名的物種(machikanensis是來自於在大阪所發現的地名:待兼山)。

而在臺灣臺南所發現的這一個標本,因為保存的完整度有限,目前只有頭骨的上顎一小部分,所以在伊藤愛等人的研究中,是鑑定為隸屬於豐玉姬鱷屬這一類的鱷魚,不過物種並不確定,但這並不影響到增加了在臺灣所生存過鱷魚的多樣性!相反地,這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進行,來解開臺灣所生存過的生物多樣性(畢竟在臺灣很有可能有著不同於待兼豐玉姬鱷的豐玉姬鱷物種!),才能進一步地了解為什麼有些物種會消失在臺灣這塊土地上,或是為何有些生物能夠延續下來。

最後,有些人或許還謹記著我們一開頭所提到的:目前看來至少有四種以上的原生鱷魚曾經生存在臺灣過。除了豐玉姬鱷,還有哪三種呢?

我們在此並不是針對臺灣生存過的的鱷魚所撰寫的科普文章,所以還是讓我們先試著引起大家對於臺灣「古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後,之後在別的科普文章再來好好的介紹他們,在此之前,或許可以親自到我們圖書館二樓的密集書庫,親眼一睹最一開始發表在臺灣所發現豐玉姬鱷的論文,或許在這一趟圖書館的旅程中,又會有另外讓人覺得興趣盎然的發現!

參考資料

  1. Aoki R. 1983. A new generic allocation of Tomistoma machikanense, a fossil crocodilian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Japan. Copeia 89-95.
    電子全文:https://www.jstor.org/stable/1444701
    圖書館的紙本館藏: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alma991009365029704786&context=L&vid=886NTU_INST:886NTU_INST&search_scope=MyInstitution&isFrbr=true&tab=LibraryCatalog&lang=zh-tw
  1. Ito A, Aoki R, Hirayama R, Yoshida M, Kon H, and Endo H. 2018. The rediscovery and taxonomical reexamination of the longirostrine crocodylian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Taiwan. Paleontological Research 22: 150-155.
    電子全文(須購買):http://www.bioone.org/doi/10.2517/2017PR016
    圖書館有其他卷期: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alma991010637829704786&context=L&vid=886NTU_INST:886NTU_INST&search_scope=MyInstitution&isFrbr=true&tab=LibraryCatalog&lang=zh-tw
  1. Kobatake N, Chiji M, Ikebe N, Ishida S, Kamei T, Nakaseko K, and Matsumoto E. 1965. Discovery of crocodile fossil from the Osaka Group.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4: 49-58.
    電子全文: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aqua1957/4/2/4_2_49/_article
    圖書館有其他卷期: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alma991017635219704786&context=L&vid=886NTU_INST:886NTU_INST&search_scope=MyInstitution&tab=LibraryCatalog&lang=zh-tw
  1. 德永重康。1936。日本にて鰐の化石の發見。地質學雜誌 43:432。(Tokunaga, S. 1936. Discovery of fossil crocodile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43: 432, in Japanese)
    圖書館紙本館藏:https://ntu.primo.exlibrisgroup.com/discovery/fulldisplay?docid=alma991014944459704786&context=L&vid=886NTU_INST:886NTU_INST&search_scope=MyInstitution&tab=LibraryCatalog&lang=zh-tw

撰稿:生命科學系 蔡政修老師
編輯:圖書館 黃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