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講堂「研究自由選,投稿輕鬆點」系列講座:蔡政修教授講座紀實
Master 講堂「研究自由選,投稿輕鬆點」系列講座,2023年3月29日邀請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蔡政修老師演講。蔡老師亦曾在2019年擔任過Master講堂講者,詳見此文。此次以「當個國際間的說書人:從發想到新知識的建立」為題,再次分享研究歷程及學術發表經驗。老師演講以《Science》期刊的〈Working Life〉專欄文章、照片及圖片等貫串分享學術研究及發表重點,並結合個人研究經驗故事,包含:臺灣的鳥類化石、劍齒虎、鱷魚等生物以及島嶼生物滅絕研究,使聽者更加認識臺灣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最後的互動時間,參與者更是提問踴躍,相當精彩。
蔡老師首先談到做研究的意義乃是發現之前沒有人知道的事、建立新的知識,並以一瓶來自紐西蘭的酒瓶上Flying kiwi(奇異鳥)為例(如圖),雖然在一般人目前的認知當中奇異鳥(Kiwi)是不會飛的,但是從演化上的角度,原先應該要是可以飛的鳥類逐步演化到今日看到不會飛的情況。但是即便有這樣的概念發想,仍要找到化石證據證明演變的歷程,才能真正建立新的知識。
進行研究除了對相關主題領域熟悉,有先備知識,立基於過去知識進行發想。亦可從不同角度切入,並實際到大自然或是研究場域中,以激發新的思考,看到不一樣的可能性。
以下是老師對於研究過程及建立新知識中該具備的能力、心態,以及對所面臨問題與調適方式的建議:
- 培養英文能力
不論是閱讀最新的學術資料,或是到國際發表研究時,都需要透過英文。因此對於學習英文的方式,老師建議將英文融入生活,鼓勵平時就寫英文email培養,更可從中建構出寫作文章和表達的能力。
- 每天花一小時寫作,並找到自己工作效率最好的時間
在忙碌的日常當中,為了保持固定寫作的時間,務必找到自己工作效率最好的時間,每天至少空出1小時,好好地靜下心進行寫作,即便沒辦法真的寫出多少東西,但也要維持習慣。老師也表示對他個人而言早上3:30至5:30是工作效率最好的時間!
- 慢活精神,欲速則不達
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急迫焦躁或是資訊過載跟不上,但必須認知很多事情是快不了的,專心把事情做好,便不用怕別人的競爭。老師在資訊爆炸時,也會告訴自己:這些都不用重要,專心完成目前手邊的事。
- 從被拒絕中學習
投稿文章時如果被拒絕,也不用因此感到挫敗,因為這是一定會遇到的情況,老師也分享曾經投稿一篇文章被拒絕10幾次的經驗,最後仍是成功出版。而且其實可以投稿的選擇性很多,不用擔心研究沒有地方發表,但是要小心掠奪型期刊!
- 面對挫折自我調適
在研究過程中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要懂得調適並花時間瞭解自己,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物,以走過低潮期。
- 用說故事的方式傳達研究
研究文章在呈現與傳達時,若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除了本身內容扎實、具有影響力,更要懂得把研究工作轉化成具有故事性的內容,訓練自己成為好的說書人,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展現。
- 對自己的研究要自信心
當對自己研究領域有一定的熟悉度後,要對自己的研究有自信心。老師分別以在臺灣發現的野生鱷魚(詳見此文)與達爾文在小獵犬號之旅中的發現為例,一顆在阿根廷所發現的馬齒,卻在20世紀被譽為該旅程中最重要的單一發現。因此看似小小的研究起頭,背後可能有難以想像的影響與貢獻。
8. 瞭解讀者
發表到不同的研究期刊或是在不同的場域介紹研究時,會根據對象不同,講得方式也不同,要見人說人話,因此要知道及判斷讀者是誰。
最後老師也再次告訴同學們在新知識的建構過程是逐步累積,要對有進行研究有自信心!並以「Be confident (but not arrogant), and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stories/ideas/finds with evidence/support and clear logic flow, then time would tell.」作為完美結尾,非常感謝再次老師蒞臨本館演講!
延伸閱讀:
- 島嶼生物的滅絕研究成果刊登於 Science期刊
- 從過往到現今看向未來的「保育古生物學」研究成果
- 從臺北帝大的研究進一步發現臺灣曾有劍齒虎
- 【天下零時差02.16.23】台灣也有恐龍!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39歲台大怪奇教授
- 台灣也有恐龍!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39歲台大怪奇教授
觀看演講錄影
※本文預計同步刊載於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訊第277期
※「Master講堂」其他場次報導文章。
by Mei-Mei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