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風起—王德威教授專題演講紀實

IMG_9989

2015年5月8日圖書館日然廳舉辦了一場文學盛會,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就新興領域「華語語系文學」發表專題演講,吸引滿堂觀眾,當天演講錄影影片請見活動網頁,歡迎舊雨新知上網觀賞,以下重點摘要王德威老師的演講內容:

首先由本圖書計畫主持人──臺文所梅家玲教授引言,她指出由於戰爭、經濟等因素,大量華人移民到海外,形成各種華語文化圈,雖仍以華語創作,但風貌各異,單一地區或單一主題的概念,已不足以詮釋這些文學生產的駁雜與糾結現象,「華語語系文學」的議題遂應運而生。

此概念最早是從北美的漢學界發展出來,三位主要倡始學者—UCLA 史書美教授、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及耶魯大學石靜遠教授,三人研究及論證的著眼點不盡相同。率先提出的是史書美教授,其代表性著作《視覺與認同》,將 Sinophone 視為具有政治批判的策略,有著強烈的反離散論述要點;石靜遠教授著重的則是文學之協商治理,希望在複雜的語境中,將華語視為文化互動的媒介,從而分析其中錯綜複雜、千頭萬緒的對話;至於主講者王德威教授,其相關論著更具有歷史的深度與厚度,特別是在〈根」的政治,「勢」的詩學〉一文中,提出華語語系研究應超越根的執著,探究在「勢」的發展過程中,因著時間流變而解放出來的種種對話。這些學者的論述,為華語語系的文學研究帶來很豐富的面向。

在梅老師相關背景知識引言後登場的王德威教授,就其個人研究觀點與論述娓娓道來,更加引人入勝。

庶室珍藏今古寶 藝壇大展華夷風

王教授先由在麻六甲藝品店所發現門聯上的「華夷風」三字說起。「華夷」二字自周代起,就是民族自我內外的區分,經過千年政治與文化思辨歷程,可以發現「華」與「夷」其實是相對的觀點,從無定論,兩者之間不斷的相互融合,早已使得中華文化視野對於「夷」有很多不同的論述及看待方式。

「風」除了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之外,也可以代表一種風潮,在文學領域則可聯想到風雅頌、國風、詩經。一個文化族群聲音的載體,往往是以詩歌及文學來呈現。「華夷風」有著歷史的律動,自然的應和與隱喻,讓人產生更多的聯想,例如傳教士 Robert Morrison 及其華裔追隨者在麻六甲開展中文白話創作的嘗試,從廣義比較文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另一種看待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的觀點,可以做為重新探勘研究的起點。

庶室珍藏今古寶  IMG_0020

隨後王教授開始講述 Sinophone (華語語系) 一詞的概念,2007 年史書美教授專書出版,引發 Sinophone literature 的討論及研究。相對於傳統大中國立場的「中國文學」,過去曾有「華僑文學」、「世界華文文學」等詞彙,但「華語語系文學」更能表達在漢藏語系的大體系下,中國以外地區的文化活動及文學創作,面對如此「眾生喧嘩」的文學現象,在文學研究上宜重新找回以語言作為出發點的自覺,從而理解各種方言在語系中分別佔有一席之地,不同的文化族群自有其發聲及表述的方式。

更多精彩演講內容,以及王教授與現場觀眾的問答,請觀賞演講錄影影片以下為專題演講中提及的相關圖書及文獻,圖書館均有蒐藏,歡迎借閱使用:

著者 題名 館藏地 備註
Shu-mei Shih (史書美) Visuality and Identity : Sinophone Articulations across the Pacific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電子書
連結
史書美著 ; 楊華慶翻譯 視覺與認同 : 跨太平洋華語語系.發聲.呈現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前書之中
譯本
Jing Tsu
(石靜遠)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電子書
連結
王德威 “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揚子江評論,2014(1),頁5-14。 電子期刊
連結
Ien Ang
(洪美恩)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葛兆光 宅茲中國 :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唐君毅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總圖2F密集書庫 三民文庫
[五版]
王德威 後遺民寫作 = Post-loyalist writing 總圖2F人社資料區

 

 


此外,總圖書館一樓目前正舉行「華語語系文學」主題書展,展出圖書歡迎借閱。本場演講與書展為本館執行科技部華語語系文學圖書計畫之推廣活動,更多相關圖書,請參見本館網頁科技部人文及社會圖書計畫專題書目

 

華語語系文學海報

iRead書展_6  iRead書展_2

 

by 劉雅姿

※ 本文同步刊載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