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講堂]「小孩子才做選擇!研究創新與投稿應用我都要」系列講座:許以心教授講座紀實

Master講堂「小孩子才做選擇!研究創新與投稿應用我都要」系列講座,2022年5月5日邀請外國語文學系許以心老師講授「新手上路:投稿學術會議論文與期刊」。由於本次主題是「新手上路」,許老師表示對象主要針對博碩士生或是學術生涯剛起步的研究者,也歡迎大家提供意見交流。因應疫情,當日講座為線上開講,但參與踴躍度完全不輸實體場次,老師以自身經驗傾囊相授,同學們皆受益良多。

會議論文是新手初試啼聲的機會

老師首先從會議論文談起,雖然對升等而言,會議論文並非實質的「加分項目」,但對新進學者來說,更珍貴的是發表後獲得的回饋以及人脈的建立。例如:積極參與主題式會議(themed conferences)或是專為研究生舉辦的會議(graduate conferences),此類會議配有「討論人」(discussant)與「回應人」(respondent),讓初出茅廬的學者,能得到更多專業學者的意見;此外,透過小型會議,先熟悉學界發表的規範,學習提升研究品質,再進階到更大型的學會,對長期的發展將是更好的選擇。

除了一般的發表之外,同學們可以選擇有「外在利益」的投稿機會,也就是有頒發優秀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s)或新進學者獎(New Scholar Award)的會議,若能在學術剛起步時獲得此類獎項,可彰顯出同儕的認可,對履歷更是加分。此外,午聚時間的職涯活動(Brown-bag Sessions)雖然屬於非正式場合,但可從資深學者身上獲得寶貴的職涯建議,甚至是將來的工作機會,都是新進學者可把握的重要活動。

如何找研究主題?

在尋覓研究主題時,下筆前務必問自己,這個主題是否值得做?選擇主題不能只是有興趣,必須定義題目是否對該領域有貢獻,例如:對某項研究有全新的發現、矯正某理論的偏見、補正研究的缺漏、在已知的論述加入不同觀點或是關注一個被忽略的領域等,都是有貢獻的題目要素。

務必做功課──文獻回顧的重要性

確認題目後,同學應開始收集文獻,從資料庫中查找相關領域的先行研究,建立自己的閱讀書單,找出自己研究在先行研究中的位置。如果尚不熟悉資料庫,可以從Google Scholars作為第一步,同時學習各大資料庫的使用方法。另有一類整合性文獻值得研讀,稱為Review essay,該文獻類型主要會由期刊主編或邀請來的學者撰寫,回顧前一年度較為重要的著作,透過重點摘要,可以快速瀏覽多篇文獻。

最吸睛的文獻回顧寫法

文獻回顧大致可分為兩種寫法,第一種強調統合,先把所有整理的文獻回顧寫在同一段,再開始進行自己的論點。另一種強調互動式,「有對話」的文獻回顧寫法,適時穿插文獻與自己的論點,讓自己的論點與文獻相呼應。以國外投稿經驗來說,有互動的寫法常獲得青睞。

至於同學們要如何練習寫文獻回顧呢?首先將收集來的文獻分門別類,以表格方式整理,條列每篇文獻的論點,再把自己的想法也羅列進去,相互對照,自己的論點能與先行研究中的哪個部分對話,是否能被彰顯。投稿文章的意義在於相互交流與互相累積,目的在於讓領域中的相關研究更上層樓,而非單純地「整理文獻」。

因此,要能加入不同想法、不同例證或不同面向的觀點,思考如何與文獻互動,針對先行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如何相得益彰,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使兩篇文章可相輔相成。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透過寫筆記,審視自己能對文章做出什麼樣的回應。

如何選擇投稿期刊

文章撰寫完畢後,另一項難題是選擇投稿期刊,選擇的要點摘要如下:

  • 於期刊首頁查看收錄的範圍與內容,留意收錄的特別說明,例如有些期刊不接受僅針對文本進行內部評析的文章等。
  • 選擇領域中的前輩常投的期刊。
  • 選擇國內外皆認可的期刊。
  • 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多參閱journal metrics,了解期刊的時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 有策略的選擇是必要的,如研究生畢業門檻、考量升等時的分數。理想狀態下,能在每個階段訂下投稿期刊的標的。
  • 了解期刊的目標讀者,若為領域中的重要期刊,將有助於提升被引用率。

除了主觀的判斷外,客觀的引用數據也是選擇的依據標準:

  • 期刊排名務必查詢SJR與JCR資料庫。
  • 期刊在領域排名中分為四個等級(Q1~Q4),查看歷年數據可看出期刊在該領域的重要性。
  • 投稿國內期刊,可參考科技部期刊評比,查詢一級或二級期刊。
  • 投稿國外期刊,可參考WoS資料庫(SCIE、SSCI及A&HCI期刊),而ESCI是觀察中的新興期刊,這些都是選擇重點期刊的關鍵指標。

大綱(Abstract)決定文章的去留

為何強調「大綱」(Abstract)撰寫的重要性?在投稿階段,第一位看到投稿者大綱的角色通常是主編,主編不一定是該領域的專家學者,所以大綱一定要明確講出重點,包括重要論述、研究方法及結論。如果通篇看不出創新性,主編便會遲疑是否值得再花時間交給外審委員。

送出稿件之前

在送出稿件之前,要如何更謹慎地檢查避免錯誤呢?建議同學們,寫完文章要沉澱個一兩天,將自己與文章拉開一點距離,以客觀的角度評判,是否需要改寫部分文字等。老師也分享了「抽離文章」的方式,像是把文稿換個字體或顏色,讓大腦感受到全新的影像,跳脫出原先的框架,再來重新檢視文章。或者,可請領域中的其他專家幫忙閱讀,給予建議。再者,使用期刊比對系統如Turnitin,確認是否要改寫文句,檢視是否缺少引用文獻(citation)等。

留意掠奪型期刊

若是誤將稿件投稿至掠奪型期刊,將會是職涯上的重大汙點。透過幾項簡單的檢測,了解什麼樣的型態可能是掠奪型期刊:

  • 廣告信標榜能迅速審查又能保證出版。
  • 邀稿信件出現錯誤的拼音或制式化模板的說明。
  • 與邀稿對象的研究主題不相關,或是邀稿範圍過於廣泛。
  • 未闡明文章處理費(APC)的費用。
  • 特別強調地區性的文化活動,重點擺在觀光活動等。
  • 較明顯錯誤如假造的數值或主編群。

檢查的方式,老師也簡單呈現如下,提供大家參考:

  • 檢視email來源。
  • 檢查編輯群(Editorial board)正確性。
  • 核實Impact Factor(IF)數值。然而此並非安心的唯一標準,因此可同時詢問領域中的前輩。
  • 查看已發表的文章中是否為高品質的論文。
  • 若先前從未有過交流,卻突然收到邀請信讚揚自身研究,邀請做為編輯委員,都必須三思。

主編/編輯的角度分析

通常在高IF的科學領域期刊中,主編瀏覽後直接退稿比例甚高,其中原因整理如下,大家可特別留意:

  • 沒有符合本刊收錄的主題範圍。
  • 提到自身著作卻沒有以第三人稱方式引用(間接洩漏自己身分)。
  • Turnitin比對系統中高度相似。
  • 一稿多投。
  • 從書寫中看出專業性不足,如語言書寫不順暢或深廣度不夠。
  • 因創新性不足,導致內容陳腔濫調,看不出獨特性。

此外,老師也以自身經歷鼓勵大家,若收到兩位審查者(Reviewer)的意見並非都「拒絕」(Reject),其實就是值得慶賀的結果,不需太沮喪,表示至少有一位審查者希望作者能於修改(Revise)後,再正式提交稿件。至於審查意見的回應,將會影響後續的收錄結果,以下也不藏私地分享給大家:

  • 不著急回傳修改結果,但必須在期限內繳交。
  • 逐一檢視修改,認真對待每一個意見。
  • 提出綜合回應(author response),標示出修改之處。
  • 記得感謝審查者的協助和付出。即使無法認同修改意見時,也需認真解釋回應問題。

社群體的宣傳,有助於提升曝光度

終於走到最後一步,文章順利出版,此時請留意版權的說明,出版社是否同意可自行做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作者是否可利用社群網站(Academia.edu、LinkedIn或ORCID等)將自己的著作放在網站上供閱覽。透過此種宣傳模式,有助於提升文章引用率以及曝光度,對於將來的職涯都很有助益。不過,對於再利用(reuse)的政策規範,是大家容易忽略的部分,後續若有專書出版,可否再使用先前投稿過的內容,每家出版社有各自的規範,清楚規則後才能避免誤觸版權界線。

 

by Siao-Yu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