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識交會的火花」-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何傳愷老師專訪

初寒乍暖的10月下旬,我們前往生科館拜訪生態演化所的何傳愷老師,很感謝老師在繁忙的開學期間,還特別抽空接受館員的訪談。訪談開始,老師談到圖書館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認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裏,圖書館也被賦予著不同的意義。老師回憶道:


「我覺得其實很多人一輩子都跟圖書館有關係,比如小時候會去學校或公共圖書館,看一些家裡沒有的書,中學時會去圖書館K書,大學時會去圖書館看各式各樣的課外書籍、雜誌、以及專業的期刊與教科書。上研究所或成為老師後,則是每天藉由電腦連結圖書館,透過Google Scholar連結圖書館訂購的papers。」

實際去圖書館走一遭像是在挖寶
因為網路的發達,老師也和校內大部分的師生一樣,多半透過網路使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因此實際前往圖書館的機會就比較少,但老師也談到實際前往圖書館借書,其實也是一種類似探險挖寶的過程,穿梭在書架間找書的同時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

老師興奮地跟我們分享先前在總圖找到生態學家MacArthur的經典著作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的悸動,老師告訴我們:MacArthur是相當著名的生態學家,他經由
數學的觀點來回答重要的生態問題,能在圖書館看到這本將近50年的「老」書(該書為1967年出版),老師覺得相當難得,也很推薦給對生態研究有興趣的同學。

「尤其是有時候會在自己的領域找到一些開山始祖的書,可能是幾十年,甚至是近百年的經典,看到時會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悸動。這個領域發展到現在,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理論,但追溯回去,你會發現那是很重要的一本書,你唸了這麼多相關的東西,當真正找到那個知識的源頭時,就會覺得WOW,很神奇! 」

老師鼓勵同學應就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親自到圖書館去找找看有哪些很老、很經典的書,那會是很有趣、很像探索尋寶的一項體驗。

查找資料 Google Scholar與Web of Science 雙管齊下
老師的主要研究是氣候變遷對於動、植物生態的影響,關於查詢資料的管道,老師最常使用的資源為Google Scholar與Web of Science資料庫,老師認為Google Scholar與Web of Science各有其優點,Google Scholar的優點是可以很快速地讓你找到許多相關的東西,檢索結果的顯示會受到我們平常檢索習慣的影響與加權,因此檢索能力很強。老師提到Google Scholar「有時候會跑出意料之外,但也是你需要的東西,可以很相關但又非常廣。」

由於Google Scholar查到的資料廣,相對會產生資料雜訊的問題,對於雜訊的疑慮,老師表示難免需要花時間去排除,但有時候也有好處,多元而大量的查詢結果有時也有助於研究視野的拓展。有別於Google Scholar,老師指出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WOS)有比較強的篩選功能,透過檢索條件的限制,查詢的結果較為精確,但相對而言查得的結果就沒有Google Scholar那麼廣。

老師提到自己在研究過程中,很注重文章被引用的情形,因為從文章發表之後被引用的狀況,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原先的論述觀點是否被論證?或是被推翻?以及往後又有那些新的觀點產生?這些都是研究者在做研究時比較關心的事項。老師進一步從自身的研究經驗和我們分享兩種不同查詢管道的運用:

「當我要學習一個topic時,我會先用Google Scholar查一下看有哪些重要的東西跑出來,因為我心裡想的關鍵字可能是A,但其實可能還有其他的關鍵字,例如B。利用google檢索,你可以很快知道大概的general idea跟重要的topic。」

「接下來再用WOS,將查找出來的文章依引用次數與出版年由高到低、從最新到舊排序,引用次數多的文章通常會有一些年代,代表該領域的重要發展,但是每個領域進展很快,因此你要了解這個領域的發展與走向,就要再看一下最新出版的文章。」


上述老師查找資料的方法,非常值得同學們學習,並做為撰寫論文、準備報告查找資料時的參考。

EndNote是做研究、投稿必備技能

此外,老師也非常推薦同學們使用EndNote,尤其是對於研究者而言,主要是因為期刊投稿的需求,學會EndNote,有助於文章投稿時,依據不同期刊的要求,可以很方便、快速的修改citation、reference格式。同時,老師也推薦同學上網觀看圖書館製作的EndNote數位課程,以自我學習。有興趣的同學可線上觀看圖書館EndNote數位課程

生態學必讀期刊推薦
老師的研究以生態領域為主,平時研究時多使用電子期刊,推薦的學術期刊包括: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The American NaturalistThe Journal of EcologyEcology LettersOikos 等,同時也鼓勵同學多加閱讀Nature、Science的評論專欄;以及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學人)、The EconomistNational Geographic (國家地理雜誌)等。此外,對於氣候變遷此重大議題,老師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我覺得現在人類面對很重要的挑戰之一就是氣候變遷,上個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0.4℃,影響了許多自然及人為的系統,而這個世紀有可能會上升2至4℃(IPCC 2013),造成的影響應該會更巨大。如果大家努力活著,應該有幸(或不幸)來檢測這些影響。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多瀏覽相關的期刊,如Global Change Biology,討論很多氣候變遷的議題。這類好期刊的文章,通常是因為去陳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大家去關注與了解。」

加入學術期刊FB粉絲團 掌握新知不漏接
現代人幾乎人人都有Facebook,很多的學術期刊、學術機構或研究單位也開始在Facebook建立粉絲專頁來分享新知。老師鼓勵大家,除了將Facebook作為朋友之間的聯絡工具,也可多加入上述所推薦的期刊或出版社的粉絲專頁,有助於掌握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與發展。

「鼓勵大家可以在Facebook上加入專業團體或學術期刊的粉絲團,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update,要看全文就可以利用圖書館的館藏。我建議同學們,如果你真的是對一個領域有興趣,你必須要深耕,光有興趣是不夠的,你還要投入你的時間,那投入時間的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訂閱這些期刊的update 或alert,可以知道該領域的最新發展,也強迫你做功課去了解,我們常講You are what you eat,反觀Facebook也是同樣的道理,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訂閱的FB也會形塑你是怎麼樣的人。」

有興趣的領域,值得你投入
與老師的訪談過程中,可以感受老師對其研究領域的投入與喜愛。老師最後和我們分享了他最近正在閱讀的書–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中譯:給青年科學家的信),同時也非常推薦給對生態有興趣,以及正在研究這條路上努力的所有人。該書作者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是有名的生態學家與頂尖的生物學家,也是哈佛的終身教授,更曾兩度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老師說道:

「我們踏入一個研究領域,總是會有點惶恐,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怎樣才能在這個領域扎根,作者以自身的研究經驗提供一些想法與建議,這本書的原文不難,建議同學可以唸原文,還可以練英文(笑)。」

「我覺得看到現在最大的收穫就是,這麼不平凡的成就來自這麼平凡的人,根據作者自己的說法他也沒有特別聰明,他建議如果你對一個領域有興趣,一個禮拜應該要投入至少60個小時。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達到這時數,但重點是針對你喜歡的東西,難道不值得你投入多一些時間嗎? 」

老師一再鼓勵大家對於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要多加投入,不僅僅是在研究領域,也包括個人的興趣,例如攝影、音樂、閱讀、登山、運動等,這樣的堅持與熱忱與大家共勉之。

圖書館可強化學術推廣
訪談尾聲,我們請老師談談對於圖書館的建議,老師提到圖書館過去給人的印象,比較是傳統蒐集各式各樣知識的地方,建議圖書館可以積極思考另一種可能性-主動將知識散播出去,老師舉了過去在國外的例子,國外很多大學的媒體、公關都很積極的宣傳他們所產出的知識,例如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University of Houston等大學,對於校內研究人員的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都會很積極、主動地幫研究人員撰寫新聞稿、召開記者會,將訊息發布至國內外各大媒體,透過各種管道將老師的研究傳播出去。老師特別強調:

「看到他們寫的新聞稿都覺得好棒,內容與用字會讓一般大眾覺得很有趣又不失專業,很清楚的告訴你這東西(研究)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有趣。這可能是圖書館可以學習參考的地方。」

圖書館作為學術傳播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除了做為知識的集散地外,更應該積極地化被動為主動,協助校內研究人員與師生將其研究成果予以推廣,例如:將老師做的研究與圖書館的館藏做連結,撰寫專文介紹等。感謝老師的建議,帶給圖書館不同的啟發與省思,也期待未來圖書館在擔任校內師生教學、研究、學習的支援角色上能有更多的發揮與作為。

by Chiaolu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