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講堂] Accept! 學術投稿這樣投!系列講座:畢恆達老師演講報導

圖書館的MASTER講堂「Accept!學術投稿這樣投!」系列講座,2018年11月13日邀請本校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恆達教授分享撰寫論文、投稿期刊之經驗。畢老師以論文的架構順序進行講解,首先,發現國內論文的題目有非常多〈XXXXX之研究〉、〈OOOOO:以XXX為例〉,他建議盡量不要使用。其次,文獻回顧的內容不是讀書報告,若有提到翻譯著作,建議回到原典較為精確。

再者,如果使用質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法),研究結果不能只有描述、分類而缺乏分析。至於結論不是摘要,應統整研究成果,不宜引述他人文獻,由別人幫自己的論文做結論。如果有研究建議或限制,口試委員可能會詢問:為什麼不在這篇論文解決這些研究限制?

從事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建議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建立每天寫幾頁或多少字的目標。現場有學生提問,如果每天寫論文都延伸出不同面向,該怎麼辦呢?畢老師建議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較能聚焦論文內容。而且,有師長、同學、朋友形成「支持團體」,能得到許多幫助。

在投稿論文方面,須先了解自己的學科領域,因為社會科學領域,可以先參加學術研討會,獲取同行的意見,據以修改論文後再投稿期刊;資訊科學、工程領域則因其時效性,大型研討會的等級比期刊還要高,投稿更難。畢老師提醒如果研討會出版正式的研討會論文集,收錄其中的文章通常不能再投稿到期刊。不過,博碩士論文未經過正式發表,可改寫成期刊論文投稿。

選擇期刊時,畢老師建議參考圖書館介紹的選刊工具。可先選擇較高等級的刊物,若被拒絕再往下個等級的刊物投稿,如果有畢業或升等時程的壓力,需考量審查時間的長短。此外,記得在文中引用該期刊的文章,拉近與期刊編輯的距離;如果自己曾在該期刊投稿過,也可適時引用,讓編輯知道曾刊登過你的文章。最後,撰寫論文的感謝詞不必提到太多朋友、老師,如此一來他們就不會擔任審稿委員,降低投稿接受率。

非常感謝畢恆達老師蒞臨圖書館演講,向校內外逾130位師生分享寶貴經驗,演講結束後,畢老師針對學生的提問一一耐心解答,也與同學們熱烈討論良久,在圖書館留下學術知識交流的印記。

 

※本文同步刊載於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訊第224期
※「Master講堂」其他場次報導文章

by Chih-Lo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