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術影響力視覺化的「作者影響力光束圖(Author Impact Beamplot)」
任何的學術評鑑方法都有可議之處無法全然公平,對於評估學者個人學術影響力的方法而言更是如此。不斷有許多描述與度量的方法陸續被提出,期望能對學者的學術成就與其影響力有更全面性的勾勒,進而能消弭學科之間的差異性,在更為公允客觀的學術緯度之間將不同學科範疇的學者們加以比較。Web of Science(簡稱WOS)2021年的改版增加「作者影響力光束圖(Author Impact Beamplot)」,將數據透過正規化與百分位標示方式,讓不同學科領域的著作有相近的比較基礎,也讓數據以圖像化型式更清晰具像的呈現學者學術影響力。
源起
Lutz Bornmann在2014年陸續提出建議,用表示著作數量的圓點光束圖示加上各年著作被引用次數正規化後的百分位與其中位數來呈現學者的學術影響力,改善H-Index指標的不足,降低學術生涯長短或有所中斷而產生不利於衡量的影響,同時以視覺化的方式清楚呈現學者個人歷年學術產出與影響力的變化,更可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來進行評估與比較。2021年改版的WOS採用Bornmann的見解,呈現視覺化的「作者影響力光束圖」,增加更多元的評比指標。
圖示
WOS「作者影響力光束圖」分為摘要圖、最近十年與完整職涯三種,呈現的僅限學者最早為1980年至今前二年所發表的review和article文章的計量數據,引用次數計算來源為包含ESCI在內的WOS核心合輯。「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為二維座標型式,X軸為著作的引用百分位,Y軸是著作發表年代。在二維座標中以圓點、短柱形與長柱形分別代表1篇、2篇與多篇著作;當滑鼠移至圓點或柱形時會顯示篇名與被引次數以及引用百分位數值;綠圈為著作在該年度的引用百分位中位數,虛直線則標出整體引用百分位的中位數位置。
百分位數(Precentile)是個體分數與群體分數比較時,在以百分的分配計算下所得到的相對位置。「作者影響力光束圖」中的引用百分位,代表該著作被引用累積次數在比較同年度發表相同學科領域著作群中所居百分位位置,若是該著作分屬多個學科領域,則會以其所得較高的引用百分位來呈現。更高的引用百分位表示其在學科領域的引用排名更前面,若以被引用次數來代表學術影響力,即意謂著影響力更高。中位數(Median)是一群數值依高低排序後位置居正中間的數值。「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綠圈標示的引用百分位中位數,代表學者在該年度發表著作所得各個引用百分位數的中位數(非平均數)。
步驟
在WOS查看「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的步驟如下:
1.在WOS首頁選擇”研究人員”。
2.選擇以"姓名檢索"鍵入姓氏與名字,或是選擇"作者識別碼"鍵入ResearcherID或ORCIDiD進行查詢。
3.勾選檢索出的正確作者,若有多個正確作者,加以勾選後點按”以合併紀錄的形式檢視”即出現作者紀錄(若是該作者已在WOS”認領我的出版品”進行驗證,則出現"作者資料檔”,作者姓名右上方有綠色小勾),呈現「作者影響力光束圖」。
應用與注意事項
「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的引用次數經正規化以百分位呈現,而中位數代表集中趨勢不受極端數量的影響,可以產生較客觀的評估觀點。但是任何方法都有不足之處,在解讀「作者影響力光束圖」時,必須注意數據的計算來源僅限WOS核心合輯所收錄的文章,而非學者的所有學術產出,因此僅能從有侷限性的著作收錄與計算數據來做出推論性的評估參考。再者,仍是以著作發表與引用計量為評估基礎,在進行學者間的比較時應視為簡易評估的方法之一,可以參酌但不能做為絕對的判斷。
以下為「作者影響力光束圖」解讀例舉,僅供參考:
1.從作者影響力光束圖中的各年綠圈(著作該年度引用百分位的中位數)分布走向,可以了解學者歷年影響力的發展趨勢,若是逐年向右側發展,表示影響力逐年成長;反之,若逐年向左傾斜則有影響力趨於下降的欵慮。
2.圖中圓點與柱形愈多且集中分布趨向右側,表示發表著作愈多且影響力愈高。
3.虛直線(整體引用百分位的中位數)所在位置愈趨向右側表示整體影響力愈高,虛直線在50引用百分位右側可視為影響力在水平之上。
「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的應用除了可做為評估參考,也可成為自身學術影響力的有力說明,目前有大學實驗室在其網頁上呈現「作者影響力光束圖」,做為團隊實力的展現以吸引人才即是一例。WOS僅在單一作者記錄中提供該作者「作者影響力光束圖」,至於如何針對一群特定學者或某團隊在WOS取得「作者影響力光束圖」,目前權宜方法(張育銘主任提供)可參考如下:
1.在WOS首頁選擇”研究人員”,
2.僅能選擇以"姓名檢索"鍵入姓氏與名字,按下”+新增姓名的不同拼寫形式”後繼續鍵入第二位作者姓名,連續鍵入後再按下"檢索”進行查詢。
3.加以勾選所查出的作者後點按”以合併紀錄的形式檢視”即出現作者紀錄,呈現「作者影響力光束圖」。
資料庫在建置學者資訊與著作書目時,可能因人為疏失或是演算法無法完全精確等等因素,造成學者姓名誤判與著作歸屬錯誤等問題發生,而WOS資料庫也一樣無法避免類似的錯誤。建議學者們在WOS中進行”認領我的出版品”,查看個人資訊與著作是否無誤,認領與確認後之後也要經常檢視資料庫中個人"作者資料檔”,及時回報錯誤資訊要求WOS進行更正,如此才能讓「作者影響力光束圖」呈現正確的資訊。
有關WOS作者檔認領與維護,敬請參考:
Web of Science / Researchers: Build your profile
善用WOS個人學術檔案展現學術影響力
參考資料
1.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2。
2.教育部。教育百科,2014。
3.Bornmann, L. and R. Haunschild, Plots for visualizing paper impact and journal impact of single researchers in a single graph. Scientometrics, 2018. 115(1): p. 385-394.
4.Bornmann, L. and W. Marx, How to evaluate individual researchers working in the natural and life sciences meaningfully? A proposal of methods based on percentiles of citations. Scientometrics, 2014. 98(1): p. 487-509.
5.Bornmann, L. and W. Marx, Distributions instead of single numbers: Percentiles and beam plot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ingle researcher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1): p. 206-208.
6.Clarivate. Clarivate Web of Science Help. 2022.
7.Green, B. Every researcher needs to showcase their work. 2021.
8.Szomszor, M. and D.A. Pendlebury. 透過Beamplots展現科研人員的引文表現. 2021.
by 洪翠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