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以資訊工程領域高被引學者林智仁(CHIH-JEN LIN)教授為例

林智仁老師NTU scholars簡歷

探析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主要在揭示學者個人學術表現與貢獻。學術影響力不僅攸關學者個人發展,也影響其所屬學術機構、區域與國家的學術聲譽與競爭力。具體呈現學術影響力,除可讓學者在提供聘任或升等條件、申請研究計畫、取得榮譽奬項或尋求更高層次生涯發展時,證明自身研究水準與能力以做為有利的爭取條件,同時也可讓學者自我比較各個不同期間的學術成就,並可與其他同儕相互砥礪,讓學術研究能力不斷精進提升。學者個人的學術影響力也是所屬學術機構學術成果與研究水準具體表現的來源,傑出的個人表現將突顯學術機構的特色與卓越之處。因此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不僅是個人,也是學術機構愈來愈重視的課題。

然而評鑑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不論是以質或量來分析都難以持論公允,尤其不同學科領域有不同的學術形態與特性,難以有劃一的衡量標準與方法。而為求得有概括性了解與較為具體的評量參考,目前有些資料庫或網路資源可快速提供參考數值,以書目計量方式為快速且較為客觀持平的簡易評鑑方法。各個學科領域有其相關資料庫與可資利用的資源,以下僅就資訊工程(Computer Science)領域並以高被引學者資工系林智仁(CHIH-JEN LIN)教授為例,提供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的簡易指標與取得數據的方法做為參考。

在進行資訊工程領域學者影響力探析,較易取得的指標如下:
1. 收錄著作數量:為學者著作被該資料庫所收錄的篇數。各個資料庫有其收錄範圍與標準且寬嚴不一,因此學者著作被各資料庫收錄篇數不盡相同。
2. 著作被引用次數:為學者著作被收錄在該資料庫的其它文章引用的次數統計,但各個資料庫有其特定收錄範圍,因此對同篇一著作被引用次數亦不相同。
3. h-Index:資料庫中統計該學者至少有h篇文章中的每一篇文章至少被引用h次。
4. i10-Index:著作至少被引用10次的篇數(只有Google Scholar提供此數據)。
5. 高被引排名:著作被引用次數在該資料庫內排名。
6. 全文被下載次數:著作在該資料庫被全文下載的次數統計

目前在資訊工程領域可取得學者影響力指標數據的資料庫與網路資源說明如下:

一、 網路資源:

1. 臺大學術典藏(NTU scholars)
臺大學術典藏結合過去的臺大學術庫與機構典藏而成,是臺大校內學者學術研究集成平台,將研究人員與研究成果結合呈現,不僅呈現學者研究領域、學術發表和研究成果,亦展現校內各院、系、所學術產出情形,具體呈現臺大整體學術能量,並可提升本校競爭力與交流機會。目前在單位瀏覽頁面,可直接查詢各院系的著作數量,進入著作清單,可查看著作的多種引響力指標。

NTU schoalrs 系所著作一覽

2. CiteSeerX
CiteSeerX是使用ACI (Autonomous Citation Indexing) 技術,自動在網路搜尋爬取 (Crawl) 資訊工程領域相關文章的引用文獻索引系統,提供免費檢索與全文下載服務,2016年初時即已收錄超過700萬筆的全文。

3. dblp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由德國Trier University所維護,收錄全球以英文發行的資訊工程領域刊物,包含期刊、會議論文、書中章節與博士論文等,至2018年2月已收錄4百多萬則高品質書目資訊。

4. Google Scholar
Google Scholar為Google所提供的各個學科領域學術著作的搜尋,學術著作類型包含期刊、會議論文、圖書等。Google Scholar會主動依據著者姓名來比對抓取文章,並建立其個人學術檔案,提供著作清單、各篇文章被引用情形、所有著作被引用次數、h-Index與i10-Index等資訊。

5. Microsoft Academic
原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在2012年改由Bing團隊接手改為Microsoft Academic,在網路自動爬取出版社網頁、大學機構典藏、系所教師頁面等學術著作。

二、 本校訂購資料庫:

1. ACM Digital Library
美國電腦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ACM)所出版資料庫,收錄自 1954年後其所出版學術期刊、雜誌及會議論文之摘要與全文。

2.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是以引文索引資料庫 Web of Science 中的「SCIE」和「SSCI」子資料庫內容為基礎,計算過去10年( Hot papers 為 2 年 )內各學術領域頂尖之學者、期刊、機構與國家的資料庫。

3. Scopus
為全球最大的索引摘要與引文資料庫,收錄文獻年限最早自1823年,涵蓋主題範疇廣泛,為提供泰晤士高等教育所做世界大學排名「發表論文與被引用次數」評比項目數據來源。資料庫除引文分析外,尚可分析學者文獻產出,包括投稿期刊、文獻類型、年代、跨學科領域與共同作者。

4. WOS(Web of Science)
WOS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共涵蓋三大領域的引文資料庫: Science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所收錄的文獻包含多種主題,為歷史悠久重要的引文資料庫。

以本校資工系林智仁特聘教授為例,其在諸多可供評比參考的資料庫所呈現學術指標數據列舉如下,以概略勾勒出目前的學術影響力(查詢期間2016.10.21~11.17):

cjlin_citation

[使用書目計量的小提醒]

從資料庫中可以很便利地檢索出學者著作等相關學術計量數據,但學者因同名同姓、名字字首相同、改名或冠夫姓等等因素而產生混淆問題必須特別注意,尤其國外資料庫所著錄國內學者英文姓名不易明確區分,一旦混淆則相關數據將失之正確。為解決姓名難以辨識的問題,各個資料庫皆希望學者可以對其所收錄的文章進行確認並同時賦予資料庫所專有的著者辨識碼,例如WOS的ResearcherID,Scopus的AuthorID等。而ORCIDiD則是提供全球學者一個唯一的辨識碼,藉以跨越學科、國籍、區域與不同資料庫間的藩離,讓學者的學術產出可以明確區分,學術成就可以正確聚集串連。愈來愈多期刊出版者也意識到著者姓名正確辨識的重要性,逐漸支持ORCID的理念,紛紛要求投稿者在投稿時必須附上ORCIDiD,而許多學術機構例如國內外許多大學將ORCID導入校內系統做為響應並加以運用,臺大學術庫即是導入ORCID機制並同時提供許多加值服務。在此呼籲所有學者上網至ORCID免費申請專屬個人的一組16位識別碼,以便讓個人的學術影響力可以被正確計量與呈現。

書目計量雖是評鑑學者學術影響力快速且較為客觀持平的簡易方法,但取得數據來源的資料庫其本身可能潛藏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諸如文獻所使用引用格式規範不一或著錄格式錯誤或是引用書目錯誤、作者姓名與出版品名稱/簡稱不易識別、缺乏著錄標準號碼以供辨識如ISBN、DOI等、預刊本與正式出版文獻重複收錄計算等等問題,都會造成相關數據的失真。此外,資料庫所提供的數據指標有其侷限性,例如h-Index即忽略學者的著作被引用情形的兩側極端值以及第一著者與合著者的貢獻差異程度。因此,在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時,能同時選用多個資料庫取得更多的相關數據來加以分析佐證,才能得到更為客觀的結果。

by 洪翠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