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Publish or Perish(PoP)」即刻探析您的學術影響力

圖一、PoP下載頁面(http://www.harzing.com/resources/publish-or-perish)

「Publish or Perish」一直是讓學術界觸目驚心的警語,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意謂學術研究必須要有正式的著作發表,否則就是毫無成就與貢獻可言。近來也有人提出「Get Cited or Perish」,進一步強調著作發表後,必須被其他學者加以引用方能顯現學術價值,否則著作將被視為無用。學術著作發表與被引用情形,顯而易見地已成為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指標。「Publish or Perish」(圖一)如今被作為一個免費引用文獻分析軟體的名稱,無疑是提醒學者學術產出與其影響力的重要性。

在以往學術著作的正式發表必須為期刊、會議或是圖書所收錄才算是真正的發表,而著作被引用的次數,也以篩選期刊嚴格的 Thomson ISI Web of Science(簡稱WOS)所收錄計算才被認可;爾後收錄範圍擴大甚多的Scopus雖然異軍突起,成為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但也如同 WOS 一樣是高額付費的資料庫,並且從收錄到可被查詢尚有一段時間差距。隨著網路的興起帶動學術傳播方式的改變,學術界對原先的著作發表與引用有了不同的看法與認知,對著作發表至讀者可查閱的時間,期待能縮短變得更為及時;另一方面,對於來源為學術界所產出,但卻要學術界高額付費方能查詢的商業模式令人深惡痛絕。因此英國學者 Anne-Wil Harzing 撰寫輕巧的引用文獻分析軟體免費提供大眾使用,並以「Publish or Perish」(簡稱PoP)為此免費軟體命名,期望學術研究者可以自由地從 Google Scholar與Microsoft Academic免費且及時的資源,透過軟體檢索與分析的協助下,更快速也更為全貌地了解學術產出被閱讀引用的情形,進而了解與掌握學術影響力。

搜尋與分析來源

PoP所搜尋的資料來源,早期是來自Google Scholar Profile (Google學術檔案,簡稱GSP)和Google Scholar (Google學術搜尋,簡稱GS),後來增加 Microsoft Academic (微軟學術搜尋,簡稱MA)(表一)。使用者可以選擇這三種資料來源進行查詢,但各個來源有其特性與侷限性,查詢結果必然有所不同。查得筆數通常是GS 大於 GSP 或 MA;若是學者有維護其 GSP,則自 GSP 所查得資料較為精準,不過前提是必須將個人學術檔案公開,否則將查無結果。

表一、PoP分析來源

操作方式

開啟PoP後,在左上方功能列點選Query選擇所要進行查詢的來源,例如選擇 New Google Scholar Query 或查詢條件區右方的New來選擇;鍵入所需查詢條件後,按Lookup執行檢索(圖二)。在MA做查詢時需要至Microsoft Cognitive Services Web申請註冊碼(需將註冊碼貼至Tool/Register Microsoft Academic Key中的Subscription Key欄),這是較不便之處,而GSP 與GS則不需註冊使用。在GS和 MA查詢著者時,著者姓名要加上雙引號,例如”A Harzing”,但 GSP則不用;在MA鍵入姓名時要注意名在前姓在後,而GSP 與GS則姓名順序對檢索沒有影響。

圖二、PoP進行查詢步驟

分析數據

透過PoP的查詢與分析,可以快速得到下列數據(Metric):所有著作年代範圍(Publication years),著作被引用年代範圍(Citation years),所有著作總數(Papers),所有著作被引用總次數(Citations),所有著作平均每年被引用次數(Cites/year),平均每篇著作被引用次數(Cites/paper),平均每位著者被引用次數(Cites/author),平均每位著者的著作篇數(Papers/author),平均每篇著作的著者數(Authors/paper),著作至少被引用h次(含)以上的篇數有h篇(h-index),已有n篇著作的被引用次數合計超過n*n次(g-index),平均每位著者的著作至少被引用n次(含)以上的篇數有n篇(hI,norm),每位著者的著作平均每年至少被引用n次(含)以上的篇數有n篇(hI,annual),設定著作每年至少被引用n次(含)以上的篇數(*Count)。對於協助PoP的查詢結果,最好先仔細檢視並篩選(若有重覆可直接拖曳至重覆的另一筆書目即可,不正確的書目可去除勾選),以便得到更為正確的分析。

h-index 被視為結合「量」與「質」兩個面向的評鑑指標,以容易取得的量化數據整合評量學者學術產出及其影響。不過這個簡易的評估方式,卻忽略合著者多寡對著作貢獻度的差異,以及發表年代遠近對指標數據的影響,因而有hI,norm與hI,annual的提出來呈現更為客觀評比數據。hI,norm為考量合著者數量後所計算出平均個人的h-index數據,以經常與多位著者合著發表的A學者與單獨發表著作的B學者來比較,若二者h-index值近似,其hI,norm值應該是以B學者高;hI,annual則是hI,normn除以最早的著作發表至目前的時間,用以排除著作發表時間長短對引用次數的影響因素。

實例說明

以自GSP查詢"Chih Jen Lin"為例(臺大資工系林智仁教授),所得數據(圖三、四)的分析解讀(表二)如下:

圖三、分析GSP“Chih Jen Lin"學者(臺大資工系林智仁教授)

圖四、 PoP分析數據

表二、PoP分析數據說明

匯入與匯出

PoP所搜尋的免費資源來自Google Scholar Profile (Google學術檔案,GSP)和Google Scholar (Google學術搜尋,GS)與Microsoft Academic (微軟學術搜尋,MA)。若是已有訂購WOS或Scopus,亦可先在資料庫中檢索學者著作後將書目清單匯入PoP做分析,以善用付費資源。在WOS查詢著者「姓,名」,若檢索結果超過1頁,則在每頁勾選正確書目並「新增至勾選的清單」,逐頁勾選並新增後,再點開右上角「勾選的清單」,勾選「此清單中的所有記錄」並「儲存為其他檔案格式」匯出書目txt檔;爾後開啟PoP,在File/Import External Data開啟已匯出之txt檔即可。在Scopus中以"作者搜尋"鍵入學者名與姓,並可加上機構名稱來做限定查詢結果。勾選查詢結果,再"全部匯出為CSV檔"並選擇"僅限引文資訊(Citation information only)"匯出,接著在PoP的File/Import External Data開啟已匯出之CSV檔即可。

PoP的分析結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輸出格式,諸如BibTex、CSV、EndNote Import、ISI Export、RefMan/RIS。在PoP進行查詢後,指向某個查詢(Query),在File下可看到多種另存檔案的輸出方式可以選擇。

注意事項

PoP 查詢或分析來源來自免費資源或是付費資料庫,但各個來源收錄範圍不同所得分析結果必然有所差異。然而不論資料來源為何,即使是高額付費的資料庫,檢索時正確辨識著者以確切查得其著作一直是亟待克服的問題。除了著者辨識問題外,尚有其他難題必須加以改善,諸如著作缺乏doi的識別機制、沒有一致性或標準化的書目著錄格式,或是相同著作在書目資料著錄時,因些微差異被視為不同著作而重覆收錄計算等等。

PoP所分析出的結果有其值得參考與可資評價佐證之處,不過由於各個學科領域與著作型式有其不同性質與特性,不可只憑某一數據而驟下優劣的定論。Anne-Wil Harzing即表示:學者在PoP所分析的數據結果若是良好,其學術影響力必然卓越,但若分析的數據結果不佳,或許其學術影響力的表現的確平凡無奇,但也可能是其它非客觀因素所造成數據上的失誤,例如學者若是致力於較新或較小的學科領域,或是著作不是以英文發表,或是其主要發表型態為圖書等等,皆會造成分析結果的偏頗,此外也可能導因於著者與著作仍無法得以明確辨識等影響失真的潛在原因。

以"Chih Jen Lin"(臺大資工系林智仁教授)為例,分別自GSP、GS與MA進行查詢,同時匯入來自WOS與Scopus的檢索來觀察(圖五),雖然各個數值呈現結果並不相同,但其被引用次數(5082~64247次)、h-index(18~57)與g-index(48~214)指數皆有優秀的表現數據,可供佐證其學術影響力卓越超群。

圖五、自各種不同資料來源分析“Chih Jen Lin"學者(臺大資工系林智仁教授)

其他應用

PoP 除了可以查詢著者以了解其學術影響力外,還可以進行出版品/期刊或關鍵字的查詢,以得到更多的學術資訊。

透過PoP所提供檢索項目的組合查詢下,可以進一步想得知想要分析的結果。若選擇查詢來源為GS,使用「Any of the words」、「All of the words」或「The phrase」鍵入某議題的關鍵字,所得查得結果為文獻書目分析,從中可以了解議題的發展情形,諸如了解該議題被討論或研究的起始年代、掌握逐年被研究情形,與發現重要的著者/著作/刊物等。但查詢GS所得筆數不能超過1000筆,若是查詢MA則不限,只要在Tools/Preferences/Microsoft Academic/Maximum number of result per query改變筆數即可。

PoP 是一個免費的引用文獻分析軟體,及時取自網路免費資源來處理多項分析,亦能自WOS與Scopus匯入查詢結果,以進行更為精確的判斷與取得更多分析結果,此外亦可選擇不同輸出格式來再加利用。然而PoP畢竟只是一個便於使用的介面,其查詢與分析來源有其限制與不足之處,所得分析結果僅能概略勾勒出學者學術影響力情形,可為佐證但無法全然完整說明全貌,這是使用時必須有的理解。

參考來源

本文之撰寫大部份參考自「Publish or Perish」(PoP)軟體撰寫者Anne-Wil Harzing’s 網站 Harzing.com 內容。

 

延伸閱讀

 

by 洪翠錨(學科服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