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引用

看Web of Science如何深度解析參考文獻的引用方式

引文索引資料庫是蒐集學術期刊文獻的工具之一,可以藉由引用關係的網絡找到許多參考文獻。但面對彈指之間找到可觀的文獻群,要如何篩選出值得優先參閱的文章,或如何找到引用這篇研究方法的其他文獻呢?Web of Science (WOS) 因應這樣的需求,推出「被引參考文獻深度分析」 (Enriched Cited References) 及「依照分類引用項目」(Citing Items by Classification),以下進一步說明。

WOS 將符合科學文章結構且可視覺化分析的文獻加以解析,並以視覺化呈現。

繼續閱讀

為何修改引用文獻沒動靜?請檢查EndNote與Word顯示的Record Number,並確認有無Traveling Library

本文將分享EndNote的疑難雜症案例,館員們睜大眼睛、絞盡腦汁、多次試驗才找到原因與解決方法。

【問題】

我的Word文件篇幅很長,也從EndNote插入很多筆引用文獻,而且我經常編修更動。突然有一天,我發現EndNote Library裡面某筆書目有誤(如:Author名字拼錯字、Year打錯),所以我在EndNote端修改此筆書目。接下來,回到Word端,點選「Update citation and bibliography」更新之後,卻沒有任何動靜!為什麼Word無法呈現我修改的結果呢?

此外,我在Word文件點選這筆書目,卻無法執行「Edit Library Reference」的功能,也找不到對應此筆書目的原始來源,該怎麼辦呢?

繼續閱讀

JCR 2022最新鎮壓原則──引用自我堆疊(Self-Stacking)

JCR 2022的更新數據已於2022/6/28公布(請見圖書館公告),除了有3種期刊因自我引用過高而遭鎮壓之外,另外有6種期刊被列警告清單,而這6筆期刊的警告原因,是依據最新鎮壓原則──「引用自我堆疊(Self-Stacking)」進行評估(註1)。先前文章投稿前一定要認知的JCR警告期刊風險曾介紹,會被JCR列入警告期刊,主因為自我引用(Self-Citation)及堆疊引用(Citation-Stacking)。至於什麼是引用自我堆疊(Self-Stacking),以下將詳細說明。

繼續閱讀

如何使用Zotero在WORD中插入文中引用及參考文獻?

Zotero提供可彈性應用的的複製貼上引用方式,選定引用格式,按下快捷鍵,就可至他處貼上格式與內容,但此方式對文內引用採數字格式者不適用。因此安裝Zotero軟體時,也預設外掛引用工作列至MS Word,可使用該外掛功能,直接在MS Word內引用。

繼續閱讀

投稿前一定要認知的JCR警告期刊風險!

Web of Science Group 每年於夏季出版前一年度之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資料,2019年6月21日已發布 JCR 2018 Data <詳細請見本館最新消息>。在投稿前務必注意JCR公告之警告期刊清單,以避免投稿後,發生這些JCR警告期刊可能被Web of Science之SCIE或SSCI除名的風險,影響計算投稿文章所屬期刊的IF值的規畫與需求!

繼續閱讀

學位論文請引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的永久網址

本館接到國家圖書館來函,提醒讀者們使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引用學位論文時,請記得複製永久網址,以免因網址變動而連結失效,降低該筆引用文獻之參考價值。

以APA格式為例,博碩士論文的引用文獻格式如下:

作者(西元年)。論文名稱。學校系所名稱碩/博士論文,學校所在地。取自http://hdl.handle.net/xxxxx/xxxxxx

繼續閱讀

EndNote APA style 的呈現方式: 有兩篇以上同姓氏的作者

為什麼插入引用文獻的時候,有些只顯示姓氏,有些會連同名字縮寫也出現?依據 APA 6th 出版手冊,如果 Reference (參考文獻)中有兩篇或兩篇以上具有相同姓氏的主要作者,即使這些出版年代不同,在本文中的全部 Citation,都要寫出第一位作者名字的「起首字母」,因為這些起首字母可避免讀者在閱讀文章時造成混淆,且找出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條目的位置。

根據上述規則,如果有兩篇參考文獻的作者姓氏都是 Zhang──Zhang, Yue-Jun (2017)、Zhang, Ming (2013),為了區別不同的 Zhang,理應在前面加上名字的縮寫,示範如下:

第一次引用:Y.-J. Zhang, Peng, Ma, and Shen (2017)
第二次引用:Y.-J. Zhang et al. (2017)

第一次引用:M. Zhang, Liu, Wang, and Zhou (2013)
第二次引用:M. Zhang et al. (2013)

繼續閱讀

善用「Publish or Perish(PoP)」即刻探析您的學術影響力

圖一、PoP下載頁面(http://www.harzing.com/resources/publish-or-perish)

「Publish or Perish」一直是讓學術界觸目驚心的警語,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意謂學術研究必須要有正式的著作發表,否則就是毫無成就與貢獻可言。近來也有人提出「Get Cited or Perish」,進一步強調著作發表後,必須被其他學者加以引用方能顯現學術價值,否則著作將被視為無用。學術著作發表與被引用情形,顯而易見地已成為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指標。「Publish or Perish」(圖一)如今被作為一個免費引用文獻分析軟體的名稱,無疑是提醒學者學術產出與其影響力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