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of Science的儲存檢索(Saved Searches)及建立追蹤(Create Alert)功能
用資料庫查找資料時,總會經歷一番繁複的檢索歷程,當下一次進入資料庫時,又遺忘前次精準的檢索步驟,不知大家是否懂得運用儲存檢索(Saved Searches)及建立追蹤(Create Alert)的功能呢?此功能可一秒神還原前次的檢索歷程,節省多餘的檢索時間。此篇將介紹如何善用Web of Science(簡稱WoS)的這項功能。
繼續閱讀用資料庫查找資料時,總會經歷一番繁複的檢索歷程,當下一次進入資料庫時,又遺忘前次精準的檢索步驟,不知大家是否懂得運用儲存檢索(Saved Searches)及建立追蹤(Create Alert)的功能呢?此功能可一秒神還原前次的檢索歷程,節省多餘的檢索時間。此篇將介紹如何善用Web of Science(簡稱WoS)的這項功能。
繼續閱讀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與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有嚴謹的期刊收錄標準,期刊若能被其所收錄代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學術品質,因此長年以來,發表學術文章的期刊,是否被SCIE、SSCI收錄且其學科領域排名情形,往往被大學院校、學術機構或政府單位採用為學術評鑑的標準。有些大學研究所畢業條件中,規定必須投稿並刊出於高水準期刊,而這些高水準期刊往往是指SCIE、SSCI所收錄並排名於學科領域前一定百分比的期刊。諸此情形,確認期刊是否被SCIE、SSCI所收錄甚為重要。
國際合著是現今學術研究的趨勢之一,透過分析國際合著的國家數量與分布,可了解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推動學術研究走向世界,也提升學術能見度。想知道作者與哪些國家有密切聯繫嗎?運用Web of Science(簡稱WoS)可幫助您一探究竟。
繼續閱讀有關 ESI 的基本介紹請參考「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頂尖學術指標查詢」。
ESI 以 SCIE、SSCI 為基礎,篩選出各領域中,過去 10 年間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1% 的文章為「Highly Cited Papers」;以及過去 2 年間,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0.1% 的文章為「Hot Papers」。
由於 ESI 自 2016 年改版後,未再提供「Highly Cited Papers」與「Hot Papers」的檢索功能,因此若您有下列的檢索需求,建議至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資料庫 (以下簡稱 WOS )中查詢:
圖一、PoP下載頁面(http://www.harzing.com/resources/publish-or-perish)
「Publish or Perish」一直是讓學術界觸目驚心的警語,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意謂學術研究必須要有正式的著作發表,否則就是毫無成就與貢獻可言。近來也有人提出「Get Cited or Perish」,進一步強調著作發表後,必須被其他學者加以引用方能顯現學術價值,否則著作將被視為無用。學術著作發表與被引用情形,顯而易見地已成為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指標。「Publish or Perish」(圖一)如今被作為一個免費引用文獻分析軟體的名稱,無疑是提醒學者學術產出與其影響力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有關 ESI 的基本介紹請參考「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頂尖學術指標查詢」。
ESI 以 SCIE、SSCI 為基礎,篩選出各領域中,過去 10 年間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1% 的文章為「Highly Cited Papers」;以及過去 2 年間,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0.1% 的文章為「Hot Papers」。
本文將以臺灣大學為例,說明如何查詢臺大各領域分別有哪些「Highly Cited Papers」以及「Hot Papers」?
繼續閱讀本部落格曾在〈如何在Web of Science 查找特定作者的文章〉、〈Web of Science的作者及文章引用次數追蹤〉兩篇文章介紹查詢特定作者、追蹤文章引用次數的功能,接下來以實例示範:研究者本人如何運用上述功能,瞭解自身著作在學術界的發展狀況。
繼續閱讀有關 ESI 的基本介紹請參考「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 頂尖學術指標查詢」。
ESI 以 SCIE、SSCI 為基礎,篩選出各領域中,過去 10 年間被引用次數排名前 1% 的機構。
本文將以臺灣大學為例,說明如何查詢臺大哪些領域進入 ESI?以及臺大在各領域排名為何?
繼續閱讀期刊是當今學術傳播極為重要的一環,不論是檢視學科領域中已有之研究成果、或是了解學科主題研究現況以及掌握未來發展趨勢,期刊是相當重要的資訊來源。然而期刊雖是重要的學術傳播來源,但若未能被重要的資料庫所收錄以提供檢索點及加值服務,則期刊本身沒有更高的能見度,所收錄文章更難以被廣泛閱讀與引用,無法發揮應有的學術影響力,因此許多期刊發行者皆希望所出版的期刊能被知名的資料庫所收錄。期刊通過資料庫嚴謹的篩選與評估標準而被收錄,代表著學術價值被肯定,不僅可提高期刊聲譽,更可以吸引更多優質文章的投稿,讓期刊的學術價值有加乘效果。
繼續閱讀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自2022年3月轉換至新平台,如欲查詢特定期刊的5年影響指數 (5 Year Impact Factor),請輸入期刊名或ISSN,進入該筆期刊紀錄後,請將左上方 JCR Year,由預設的年份改為下拉式選單最下端的 All years,即可於畫面下方看到歷年來的 5-year Impact Factor。
繼續閱讀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 is a research platform for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rt and humanities disincline and it integrates several databases, such as,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 SCI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 SSCI and Biological Abstract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which journal title is involved in SCI or SSCI databases, you may utilize Thomson Reuters “Master Journal List”. 【中文說明請見此文章:如何得知期刊是否收錄於Web of Science資料庫?】
繼續閱讀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組
Tel: +886-2-33662326
Email: tul@ntu.edu.tw
Homepage: 臺大圖書館
Copyright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如需參考或引用本部落格圖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標註引用來源。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