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學術評鑑
關於學術評鑑指標及資料庫的運用:WOS、SCI、Scopus、ESI…
ESI 與 WOS 查詢實例:如何查詢 Highly Cited Papers 或 Hot Papers?
最近更新日期:2025年4月24日
【前言】
高被引論文 (Highly Cited Papers) 與 熱門論文 (Hot Papers) 源自於Web of Science平台中以學術研究力分析著稱的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資料庫所做的數據分析 (詳見此文章)。
ESI資料庫分別以 SCIE、SSCI 期刊文獻引用為基礎,以近10年內,同學科領域中,同年份發表之論文,其被引次數排名位於全球前1%的論文為「高被引論文」 (Highly Cited Papers);
另以過去兩年內出版的論文中,同學科領域被引次數在最近兩個月排名位於全球前0.1%的論文為「熱門論文」 (Hot Papers)。
【運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查詢】
由於ESI資料自 2016 年改版後,不再提供「Highly Cited Papers」與「Hot Papers」的檢索功能,因此若您有下列的檢索需求,建議至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資料庫 (以下簡稱 WOS )中查詢:
- 以關鍵字查詢有哪些「Highly Cited Papers」或「Hot Papers」
- 確認某篇文章是否為「Highly Cited Papers」或「Hot Papers」
- 查詢某學者有哪些「Highly Cited Papers」或「Hot Papers」
- 查詢某機構有哪些「Highly Cited Papers」或「Hot Papers」 (此需求亦可查詢ESI 查詢請參考此文)
善用TCI資料庫選擇中文投稿期刊
最近更新日期:2024年9月25日
本部落格先前曾介紹西文期刊之選刊推薦系統(不要再Reject我了!你所不知道的投稿秘訣)。不少人詢問中文期刊是否有類似的選刊系統?事實上,中文並無「直接的」選刊系統可用,但間接地善用TCI資料庫的加值功能,亦可將該資料庫視為選刊推薦系統的一類。
繼續閱讀慎防「學術詐騙」停!看!聽!
( 圖片來源:http://thinkchecksubmit.org)
您的電子信箱裡是否曾經收到來自出版社期刊邀稿,或是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邀請等堂而皇之、貌似學術性質邀約的來信。乍看之下,似乎是意外可行的投稿管道,或是獲取學術發表的難得機會,但小心這可能是披著學術外衣,但內藏「學術詐騙」禍心的騙局。
繼續閱讀善用「Publish or Perish(PoP)」即刻探析您的學術影響力
圖一、PoP下載頁面(http://www.harzing.com/resources/publish-or-perish)
「Publish or Perish」一直是讓學術界觸目驚心的警語,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意謂學術研究必須要有正式的著作發表,否則就是毫無成就與貢獻可言。近來也有人提出「Get Cited or Perish」,進一步強調著作發表後,必須被其他學者加以引用方能顯現學術價值,否則著作將被視為無用。學術著作發表與被引用情形,顯而易見地已成為學術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指標。「Publish or Perish」(圖一)如今被作為一個免費引用文獻分析軟體的名稱,無疑是提醒學者學術產出與其影響力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以資訊工程領域高被引學者林智仁(CHIH-JEN LIN)教授為例
探析學者的學術影響力主要在揭示學者個人學術表現與貢獻。學術影響力不僅攸關學者個人發展,也影響其所屬學術機構、區域與國家的學術聲譽與競爭力。具體呈現學術影響力,除可讓學者在提供聘任或升等條件、申請研究計畫、取得榮譽奬項或尋求更高層次生涯發展時,證明自身研究水準與能力以做為有利的爭取條件,同時也可讓學者自我比較各個不同期間的學術成就,並可與其他同儕相互砥礪,讓學術研究能力不斷精進提升。學者個人的學術影響力也是所屬學術機構學術成果與研究水準具體表現的來源,傑出的個人表現將突顯學術機構的特色與卓越之處。因此探析學者學術影響力不僅是個人,也是學術機構愈來愈重視的課題。
繼續閱讀資料庫期刊篩選與評估申請
期刊是當今學術傳播極為重要的一環,不論是檢視學科領域中已有之研究成果、或是了解學科主題研究現況以及掌握未來發展趨勢,期刊是相當重要的資訊來源。然而期刊雖是重要的學術傳播來源,但若未能被重要的資料庫所收錄以提供檢索點及加值服務,則期刊本身沒有更高的能見度,所收錄文章更難以被廣泛閱讀與引用,無法發揮應有的學術影響力,因此許多期刊發行者皆希望所出版的期刊能被知名的資料庫所收錄。期刊通過資料庫嚴謹的篩選與評估標準而被收錄,代表著學術價值被肯定,不僅可提高期刊聲譽,更可以吸引更多優質文章的投稿,讓期刊的學術價值有加乘效果。
繼續閱讀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資料庫新介面:5-year Impact Factor 在哪裡?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自2022年3月轉換至新平台,如欲查詢特定期刊的5年影響指數 (5 Year Impact Factor),請輸入期刊名或ISSN,進入該筆期刊紀錄後,請將左上方 JCR Year,由預設的年份改為下拉式選單最下端的 All years,即可於畫面下方看到歷年來的 5-year Impact Factor。
繼續閱讀在Google深海中提升您在巨人肩膀的高度─ Google Scholar使用者個人學術檔案 (User Profile)
Google Scholar 能搜尋到眾多研究者的著作,但在這深深大海中,如何找到準確特定研究者的文章,並且提高您在網路大海中的能見度?
目前學術界有 ORCID 作為研究者的身分證字號,台灣大學甫建置的 學術庫 Academic Hub 亦使用ORCID為每位台大教師、研究員打造個人履歷並匯集著作清單,至於 SCI、SSCI、A&HCI 的 Web of Science資料庫 也有 ResearcherID 以利辨識作者身分,Scopus資料庫也主動為每篇文章的作者建立 Author ID 以便辨認、呈現該作者的所有文章。上述服務都能減少搜尋文章時遇到同名作者的困擾、幫助每位研究者匯集個人的學術產出。Google Scholar 當然不會在此服務趨勢中缺席,研究者可以自行建立Google Scholar的使用者個人學術檔案 (User Profile)。
繼續閱讀
近期留言